眞人忽作凡人。径往问之。子尝弹琴耶。答曰。在家时尝弹之。眞人曰。弦缓何如。答曰。不鸣不悲。又问弦急何如。答曰。声絶而伤悲。又问缓急得中如何。答曰。众音和合。八音妙奏矣。眞人曰。学道亦然。执心调适。亦如弹琴。道可得矣。爱欲之大者。莫大于色。其罪无外。其事无赦。頼其有一。若复有二。普天之民莫能为道者也。夫学道者。行阴徳莫大于施惠解救。志莫大于守身奉道。其福甚大。其生甚固矣。
  有人恶我者。我不纳恶。恶自归己。将祸而归身中。犹〔景〕(谓应作影字)响之随形声矣。
  右众灵教戒所言。
  按此三男眞二女眞。并高眞之尊贵者。降集甚希。恐此是诸降者叙说其事。犹如秋分日瑶台四君吟耳。非必亲受杨君也。
  三见易迁。再云可待。要乃起东山屋舍。且可离护之耳。问其故。未见答。问众灵云。我或尔耶。未详此意。欲识之。(此一条杨君自记。是论长史事)
  数游心山泽。托景仙眞者。灵气将愍子之远乐。山神将欣子之向化。是故百疾不能干。百邪不得犯。屡烧香左右者。令人魂魄正。而恒闻芳风之气。久久乃觉之耳。觉之则入道。入道则得仙。得仙则成眞。(从前卷有待歌诗十篇接戒来至此凡八纸。并更手界纸书。后截半行书字。即是杨书。净覩天地行。此前当并有杨续书。后人更写别续之耳。所以前脱三十四字。杨所书。今未知何事)
  静覩天地念飞仙。静覩山川念飞仙。静覩万物念覆载慈心。常执心如此。得道也。人生者如幻化耳。寄寓天地间少许时耳。若摄气营神。苦辛注眞。将得道久。道成则同与天地共寓在太无中矣。若洞虚体无。则与太无共寄寓在寂寂中矣。能洞寂者。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死生之根易解。久长之年易寻。寻之可得。解之可久。
  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至。养至则合眞。
  然后能久。登生气之二域。望养全之寂寂。视万物玄黄尽假寄耳。岂可不懃之哉。气全则辟鬼邪。养全则辟百害。入军不逢甲兵。山行不触虎{凹儿}。此之谓矣。
  学道之心。常如忆朝食。未有不得之者也。惜气常如惜面目。未有不全者也。然面目亦有毁坏者。犹气亦有丧失。要人之所惜。常在于面目。虑有犯秽。次及四肢耳。若使惜气常为一身之先急。吾少见其枯悴矣。(案此所云气。盖是房中精气之气。非呼吸之气)
  人随俗要求华名。譬若烧香。众人皆闻其芳。
  然不知薫以自燔。燔尽则气灭。名立则身絶。
  是故高人哂而远之。遂为清净。生之为物。譬日月天地。此四象正与生生为对。失生则四象亦灭。非四象之灭。生灭之也。若使常生。则四象常存。非四象之常存。我能常生故也。常生亦能生于无景。何四象之足计哉。灾遘祸生。形坏气亡。起何等事耶。似由多言而不守一。多端而期苟免耳。是以玄巣颓枝以坠落。
  百胜丧于一败矣。惜乎通仙之才。安可为竖子致弊也。(竖子致弊。盖为膏肓之患不除。借取晋景公之梦。不尔则是别有小儿事也)
  南岳夫人所言。
  鸿鹭对南旅。以遐扇扬{鬲羽}。在于十百之野。彼鸟自谓足矣。然{晏鸟}鸠叹其眇{进貌}。大鹏哂鸿举之〔指〕(谓应作咫字)尺耳。苟安其安。而是非自足。故三鸟不相与议焉。何讥之乎。
  紫微言。
  右八条并杨书。
  古之至人独秉灵一之符。玄览委顺之化。明坦途而合变。扪冥枢以齐物。故自然之表。则存之而不论。域领之内。则论之而不议矣。昔玄风泯絶。埃气弥氛。弘犹沦丧。浇伪滋起。驰骤之徒。替眞于崖分之外。躁兢之羣。饕利于形名之肆。擅智生流荡之患。希求致矜伐之累。乖常适于所适。离至当于非当矣。名身孰亲。道家良〔{金箴}〕。(谓应作箴字)。履淹者守一之至戒。良可叹息。
  六月八日夜。保命告许长史。
  知以无涯伤性。心以欲恶荡眞。岂若守根净冲。栖研三神。所以弥贯万物。而玄同镜寂。泯然与泥丸为一。而内外均福也。可示虎牙。
  南岳夫人言。
  促催进散。不可令河上有事。(散似是朮散。河上水官也)
  保命言。
  不修道徳。及学道无成。则肇功之徒不相逮也。自顷未见有日进之人矣。学志故自少也。
  (七世之徳。本锺于学者。若不学则非复所頼。故以为戒)徒摄上道而不懃者。故下鬼耳。(下鬼谓下解主者鬼〈师〉[帅]耳。不必是{宫之鬼也。经中亦云如此)在官无事。夷眞内錬。纷错不秽其聪明。争兢不交于胸心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秀玄栖标者。虽山河崩溃而不眄。志道存眞者。虽寒热饥渇犹不护。此一往之至也。精散八虚。魂游万{水余}。或因风以投间。或挟魍以结痾。将一切拨之而勿耳矣。昔之道非今道也。
  灵觉苟殊。百隙其如予何。章闻之。亦足以检朴矣。
  右九条并杨书。
  夫眞者都无情欲之感。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眞感不应。灵女上尊不降矣。纵有得者。不过在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