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一百七十丈。下处一百丈。则是中央高。四边渐下。今云上盖正平。是言其质平无凹凸处耳。非直〈去〉[云]如板也。亦可是登陇阜之上。则于天为下耳)
  其内有阴晖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内。明并日月矣。阴晖主夜。日精主昼。形如日月之圆。
  飞在玄空之中。(按诸洞天日月。皆各有此名。亦小小不同。盖犹是大天日月。分精照之。既云昼夜。便有出没。亦当与今日月同其明晦。今大天崖畔。了不得穷。此小天边际。殆可扪覩。日月出入。则应有限。当是忽然起灭。不由孔穴。但未知其形若大小耳)
  句曲之洞宫有五门。南两便门。东西便门。北大便门。凡合五便门也。(今山南大洞即是南面之西便门。东门似在柏枝陇中。北良常洞即是北大便门。而东西并不显。中君告云。东便门在中茅东小茅阿口。从此入至洞天最近。而外口甚小。又以石塞之。事具在后。则西便门亦当如此。正应在今所呼作石坟处也。柏枝乃有两三洞口。恐眞门外亦不开。此三门精斋寻之。自可见尔。今南便门外虽大开而内已被塞。当縁秽多故也。北大洞犹有鬼神去来。而眞仙人出入。都不由五门。皆{火火火欠}尔无间。设此门者。为示是山洞体制。或外人应入故耳)虚空之内。皆有石阶。曲出以承门口。令得往来上下也。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
  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世人采药。往往误入诸洞中。皆如此。不便疑异之。而未闻得入华阳中。如左元放之徒。是所不论。然得入者。虽出亦恐不肯复说之耳)句曲洞天。东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峩嵋。南通罗浮。皆大道也。其间有小径杂路。
  阡陌抄会。非一处也。汉建安之中。左元放闻传者云。江东有此神山。故度江寻之。遂斋戒三月乃登山。乃得其门。入洞虚。造阴宫。三君亦授以神芝三种。元放周旋洞宫之内经年。
  宫室结构。方圆整肃。甚{心宛}惧也。不图天下复有如此之异乎。神灵往来。相推校生死。如地上之官家矣。(今按地域方面。则林屋在东南。罗浮在西南。惟岱宗峨嵋得正耳。直道亦当五六千里。此路至颖川间。便应径通王屋清虚天也。元放当是为魏武所逼。
  后仍来。后眞{口受}乃云。清斋五年。然后乃得深进内外宫耳。三种芝恐是下品者也)良常北垂洞宫口。直山领。南行二百歩。有秦始皇埋藏白璧两双。入地七尺。上有小盘石在岭上。以覆{土陷}处。李斯刻书璧。其文曰。始皇圣徳。章平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璧。若掘即可得。始皇所履山川。皆祀以玉璧。不但句曲而已。(从此后。墨书皆定録眞君{口受}以告长史。掾写本前纸所失。恐非起端语。寻埋璧时。在三茅得道之前。而后乃具见如此。明眞人无所隔蔽矣。按传所称。即是登山时。但云一双为异。或应二字。双璧之书。亦如禹山所刻作篆迹也。今寻检其处。亦可见石盖。亦殊自不小也)茅山北垂洞口一山名良常山。本亦句曲相连。都一名耳。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祠虞舜于九疑。浮江下。观藉柯。度梅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
  水波恶。乃至西百二十里。从峡中度。上会稽。
  祭夏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徳于会稽山。李斯请书而还。过诸山川。遂登句曲〈此〉[北]垂山。埋白璧一双。于是会群官。飨从驾。始皇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已往。良为常也。尔乃群臣并称寿。唤曰。良为常矣。又鸣大鼓。撃大锺。万声齐唱。洞骇山泽。赞乐吉兆。大小咸善。乃改句曲北垂曰良常之山也。良常之意。从此而名。(检外书。始皇三十七年正月。出游云梦丹阳浙江。上会稽。
  祭夏禹。望南海。刻石纪功。还过呉。渡江来。并北海。至琅{玉耶}。至平原得病。七月丙寅。崩于沙丘。九月葬骊山。如此之时。皆未有涜。即是从延陵歩道。上取句容。江来路仍过停飨设耳。
  非必故诣句曲。所以止住山北边下处。遂不进前岭。且于时亦未验此山之灵奇。祀璧之意者。为通是望山设。所以中君云。所履山川。皆祀以玉璧也。夫号从主人。名由地表。小君以汉成帝时{口受}紫书云。治于良常北洞。盖内因此成称也。又检始皇崩。不发丧。令车载鲍鱼以乱。此应夏月中。如外书所说相似。今依传言。乃是三十六年十月建亥之月。为秦正月。为出游是至云梦耳。不尔则是三十八年秋崩也。未作秦暦。不能得定癸丑是何月中。比别更详正之)王莽地皇三年七月戊申。(此七月二十四日也)遣使者章{巛邑}赍黄金百镒。铜锺五枚。赠之于句曲三仙君。(王莽制金为货。名镒。形如钱无孔。重一两。直钱一千。百镒则百两也)光武建武七年三月丁巳。(此三月二十四日也)遣使者呉伦赍金五十斤。献之于三君。今并埋在小茅山上独高处。{土陷}上有聚石。入地三四尺也。(此则今小茅山积石上最高处是也。此二事不显眞{口受}中)汉明帝永平二年。诏敕郡县。修守丹阳句曲眞人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