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见于山外也。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矣。得道者处焉。(此山去大茅山可二十许里。西南六七里有一洞口见外。近时有人入见一青蛇在洞中。因与呼为青龙洞。山近上及北面西面。亦并有洞穴。同不知何者是此两口耳。山上又有泉水。冬夏不竭。山□□□□□□平。所以号为四平及方山也。甚多南烛。今积金山东。□□□□□□此树皆能高大。馆中诸道士所资为药也)其中先止者。
  有张祖常。刘平阿。吕子华。蔡天生。龙伯高。并处于方台矣。
  张祖常者彭城人也。呉时从北来。得入此室。
  祖常托形堕车而死。故隐身幽馆。而修守一之业。师事上党鲍察者。汉司徒鲍宣五世孙也。察受道于王君。(鲍宣汉司隶校尉。为王莽所害。宣子永。永子{日立}。{日立}子某)
  刘平阿者无名姓。名姓不示人也。汉末为九江平阿长。故以为号。行医术。有功徳。救人疾病。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托形履帽。而来居此室。常服日月晨。颜色如玉。似年三十许人。(二君何容不知其本名。既示不欲复说之耳。戴孟之本族。乃亦已陈之在后矣)
  吕子华者。山阳人也。阴君弟子。已服虹丹之液。而未读内经。来从东卿。受太霄隐书而诵之。常以幽隐方台为乐。不愿造于仙位也。
  蔡天生者上谷人也。小为啸父。卖杂香于野外。以自业赡。情性仁笃。口不言恶。道逢河伯少女。从天生市香。天生知是异人。再拜上一檐香。少女感之。乃教其朝天帝玉皇之法。遂以获仙。托形{写宀}杖。隐存方台。少女今犹往来之也。天生师之。
  龙伯高者后汉时人。汉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称此人之佳可法。即其人也。伯高后从仙人{刀ちょう}道林。受服胎之法。又常服青{食讯}方。
  托形醉亡。隐处方台。师定録君也。(伯高名述。京兆人。汉建武中。为山都长。擢至零陵太守。马援征南日。遗兄子严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愼。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雷平山之东北。良常山之东南。其间有燕口山。三小山相隅故也。一名曰方隅山。
  下古人曾合九鼎丹于此间也。幽人在此时。
  心乐居焉。今常游此。方隅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源馆。亦有二口常见外也。常有此五人为旅。(其山即是大横西南。别有二{土敦}{土龙}相聚。今人不复有乎其名者。前云李明合丹。
  即是此矣。幽人者。掾去世后。不欲显名。故号为幽人。此是未受事。且停洞馆修业也。山今亦有两小口。五人为旅。即向之四平山者。既去来相通。故时共游处也。所以杨君梦掾云。
  向从四平山来也。右六条是手新写。应是保命君所告也)鹿迹山中有絶洞。絶洞者纔有一二亩空地。无所通达。故为絶洞。洞室四面皆有青白石。亦以自然光明。
  如{丝}(旧作伞字如此)张形。下正平。自有石床石{土榻}。曲夹长短。障隔分别。有如刻成。亦整盛也。东北有小口。纔劣容人入。入二三百歩。乃得洞室。
  初入口甚急。愈入愈寛大也。口外南面有三积石。积石下有。索即可得也。亦或以一小石掩穴口。穴口大小倶如华阳三便门。便门亦用小石塞其口。自非清斋久洁。索不可得。
  鹿迹洞子亦尔。不受秽气故也。(此山今属南徐州界。正对茅山。北望见之。亦有道士住。鹿迹在石上。故仍以为名。洞口处乃可知。而甚严洁。亦无人敢触冒者。此云如华阳三便门。则南洞北洞本大开。余东西及东南皆是塞矣)鹿迹华山中及洞主有谢稚坚王伯辽。繁阳子号名耳。是汉越骑校尉何苗叔达也。进之同母弟。少好道。曾居河东繁山之南服食。故自号为繁阳子。(中君答长史问葛玄云。在盖竹山。恒与谢稚坚相随。今稚坚乃在此。
  不知为去来往还。为当两人同姓名也。后汉书云。何苗是何进异母弟。为车骑将军。党附阉势。进被害时。苗于朱雀阙下。与进将呉匡战死被斩。董卓又破棺出尸。支解之。既非故为兵解去。不知那遂得来居此。其母亦被刑。苗既非进同生。官位复异。具苗而字达。于义不类。恐别是一弟。不必是名苗战死者耳)又有冯良。冯良南阳冠军军人。少作县吏。年三十为尉。从佐迎督邮。
  自耻无志。因毁车牛。裂败衣{巾责}。遂去从师。
  受诗传礼易。复学道术占候。家中谓已死。十五年乃还。整修志节。抗操严恪。州郡礼辟。不就。诏特征贤良高〈弟〉[第]。半道委之还家。时三公争让位于良。遂不降就。年六十七乃弃世。东渡入山。今在鹿迹洞中。(后汉安帝时人也。汉书所载。事亦略同)
  又有郎宗者。字仲绥。北海安丘人。少仕宦为呉县令。学精道术占候风。后一旦有暴风经窗间。占知京师大火。烧大夏门。遣人往参。
  果尔。诸公闻之。以博士征宗。宗耻以占事就。
  夜解印绶。负笈遯去。居华山下。服胡麻丸得道。今在洞中。(后汉书载郎宗事云。理京房易。善星{竹弄}风角六日七分。能望气占侯吉凶。常卖卜自奉。安帝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