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道者,无以堪此。
  是以圣人为而不侍,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夫怨生于妄,而妄出于性,知性者不见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虽和,而内未忘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契之有左右,所以为信而息争也。圣人与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为常,驰骛于争夺之场,而不知性之未始少亡也。是以圣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复性。待其妄尽而性复,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不待责之而官服也。然则虽有大怨恋,将涣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无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则亦劳而无功矣。彻,通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私,惟善人则与之。契之无私,亦犹是也,惟合者则得之矣。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尔。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村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之器,则财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信盲不美章第八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以善为主,则不求办。以辫为主,则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3。
  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所以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
  道德真经注卷之四竟
  #1与福争赘:『争』原作『生』,据宝颜本改。
  #2以勇决:『以』原作『之』,据宝颜本改。
  #3愈多:原本作『与多』,据宝颜本改。
  予年四十有二,谪居筠州。筠虽小州,而多古禅剎,四方游僧聚焉。有道全者住黄蘗山,南公之孙也,行高而心通,喜从予游,尝与予谈道。予告之曰:子所谈者,予于儒书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予曰:不然,予忝闻道,儒者之所无,何苦#1强以诬之。顾诚有之,而世莫知耳。全曰:#2儒佛之不相通,如胡汉之不相谙也,子亦何由知之?试为我言其略。予曰: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之书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顾所从言之异耳。全曰:何以言之?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恶,方是时也,孰是汝本来面目?自六祖以来,人以此言悟入者太半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之?全惊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予笑曰:不然,天下固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君臣父子之间,非礼法则乱,知礼法而不知道,则世之俗儒,不足贵也。居山林,木食涧饮,而心存至道,虽为人天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古之圣人,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然后可耳。全作礼曰:此至论也。是时予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辄以示全,全辄叹曰:皆佛说也。予居筠五年而北归,全不久亦化去,逮今二十余年矣。凡《老子解》亦时有所刊定,未有不与佛法合者。时人无可与语,思复见全而示之,故书之《老子》之末。
  大观二年十二月十日子向题。
  #1何苦:原本作『何若』,据宝颜本改。
  #2全曰:此二字原在『子亦何由知之』后,据宝颜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