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盖古之圣人,无思无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则思虑之所不及,是以终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众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外与人同,而中独异耳。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虑之所及,故不可加。然方其未知,则非知无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知则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之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息溺于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维然乘之,终身惴栗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所怖畏,则大威烨然见于前矣。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性之大,可以包络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窍为己也,守之而不厌。是以见不出视,闻不出听,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无狭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狭也,则愀然厌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厌有慕之方囿于物也,故教之曰无厌其所生。夫惟圣人不狭不厌,与人同生,而与道同居,无广狭净秽之辨,既不厌生,而后知生之无可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虽自知之而不自见以示人,虽自爱之而不自贵以眩人,恐人之有厌有慕也。厌慕之心未忘,则犹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矣。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以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与物争于一时,要于终胜之而已。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
  不召而自来,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数思,夫又谁召之哉?
  禅然而善谋。
  谭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度非人所及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安于政,常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孰敢不服哉?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诡异乱群之人恣行于其间,则天之所弃也。天之所弃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断。夫代大匠断,希有不伤其手矣。
  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也。代大匠断,则伤其手;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上以有为导民,民亦以有为应之,故事多而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虽死而求利不厌。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贵生之极,铃至于轻死。惟无以生为,而生自全矣。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至理在焉,则事无坚强之累。
  是以兵强则不胜,
  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
  木强则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强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抑高举下。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澹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