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屬同教攝。亦名回三入一教。如法華說。又清涼疏。終頓教名一乘同教。謂同歸一乘。即今文意。
  △三答前所問四。初牒前正答。
  而難云。三乘之道。皆因無為而有差別。(牒前也)此以人三。三於無為。
  方便教中由人三故。說三乘各證無為有三也。
  非無為有三也。
  遣疑。非謂所證無為本性有三差別。是知宗本法體。不失常恒一相也。
  △二引經證答。文二。初引經。
  故放光云。涅槃有差別耶。答曰無差別。
  一乘大道理無二故。
  但如來結習都盡。聲聞結習不盡耳。
  結謂結使。有五利五鈍。依無明起。即二障現行。習謂習氣。即二障種子。或種子之後開習氣。俱是微細。但開合有異。聲聞但斷煩惱結習。未斷所知故。結習不盡。唯佛如來金剛道中。二障種子。方畢竟盡。或云。聲聞斷結不斷習。故云不盡人。以聲聞斷惑最淺。望佛斷惑最深。以例中間三乘賢聖。皆由斷惑差別。故涉理有淺深。非謂無為理性有三。此則開三會一。皆大乘同教義矣。
  △二立喻。
  請以近喻。以況遠旨。(近取其事。以況深理)如人(喻三乘人)斬(喻斷也。刀喻三乘智)木(喻二障惑)去尺無尺。
  去一尺木得一尺無。喻如來以二空智。伏斷二障雙得二空。
  去寸無寸。
  去一寸木得一寸無。喻聲聞伏斷煩惱。單得我空。此上喻人有差別。
  脩短在於尺寸。不在無也。
  脩長也。約斷木有尺寸。故說得無有尺寸差別。且所得尺寸之無。即太虗空。不可言其短長也。故知三乘人。斷惑不同。故說證有高下。若以三乘所證之理。即真心之空。則無為本無差別。
  △三敘根行答。文二。初正敘有差。
  夫以羣生萬端。
  萬是大數。端者緒也。此句總言。下別明。
  識根不一。
  識心明則根利。暗則根純。於利鈍中。熏習有邪正。於正熏中。復有多種。故云不一也。
  智鑒有淺深。
  由熏習不一故。從聞思而發智鑒。答有深淺。照理亦異。所謂生空及二空故。
  德行有厚薄。
  德得也。行之所招曰德。鑒生空者。多行自利。鑒二空者。兼四心六度。雙行二利。自利者行劣德薄。二利者行大德厚。此皆由利鈍熏習所致。故有三乘不同也。
  △二釋成無差。
  所以俱之彼岸。
  梵云波羅蜜。此云到彼岸。生死為此。無為為彼。三乘所證。理實無二。故曰俱之。
  而昇降不同。
  觀現在苦集空者下乘也。了三世因緣空者中乘也。達我法二空者上乘也。故於空理。有昇降也。
  彼岸豈異。異自我耳。
  真空理性則無異。但由三乘人。見有差別。若會淺深之見。俱到無差理性。即三而一故曰同歸。此則不待泯三。而一乘現矣。故演義云。若約三乘理行。即是一理佛因。則會取昔三。為今之一。若約教果。即癈三立一。則會於昔三。歸今之一。今明會取。廢立自顯故也。
  △四結會眾經。
  然則眾經殊辨。其致不乖。
  前云。何以取中。今中諸經所說三乘。必歸一致。此理不乖。斯為正義。
  △二推三得一。文二。初一異無三問。文二。初章名。
  責異第十
  責問也。異者三乘人異。謂疑能證所證。一亦無三。異亦無三。責問三乘因何有異。然前難差。但約人法一體。法一不合人三。今問一異。俱無三乘。此欲令知會權歸實之教。不壞三而常一。特為此問。
  △二正問三。初法喻定難。
  有名曰。俱出火宅。則無患一也。
  喻也。無患者。到門外也。
  同出生死。則無為一也。
  法也。三乘同出界內生死。證真理一也。
  而云彼岸無異。異自我耳。(牒前文)彼岸則無為岸也。我則體無為者也。
  定前名義。前說彼岸。是所證無為理。前云我。是體究能證之人也。
  △二正陳疑難。文二。初開兩關。
  請問(有名者。請問無名家)我與無為。為一為異。
  前說法一人三。未審人法為同一體。為各有體。
  △二立二問中二。初難同。
  若我即無為。無為亦即我。
  人即法。法即人。更無二體。
  不得言無為無異。異自我也。
  人法既一。如何說法一人三耶。此以妙存中物我冥一難。辨差中法一人三也。
  △二難異。
  若我異無為。
  人法有異體者。
  我則非無為。
  則三乘人。不以無為為體。
  無為自無為。
  法自是一無為理。
  我自常有為。
  三乘人。異無為法。自屬有為也。
  冥會之致。又滯而不通。
  冥契也。會合也。則一切聖賢。皆證真之義。滯而不通。何名物我冥一。曰涅槃耶。此但翻前難也。
  △三結三乘無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