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我與無為一亦無三。
  此中正責異也。人法體一。法定一則人無三矣。
  異亦無三。
  人與法異。則非聖賢。何有三乘也。
  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
  由因也。未知三乘名字因何而有。
  △二人法一異答。文二。初章名。
  會異第十一
  會謂會融。異則三乘殊異。前問人法一異俱無立三乘之由。今明一中有三。非異中有三也。此則一乘是立三乘之由。謂一無為法。巧順三機。故今融會三乘。即一而異。故曰會異。如即水之波波異。今會波歸水曰會異。前教章。以三即一故不異。即此章明之。
  △二正答五。初正答問。
  無名曰。夫止此而此。適彼而彼。
  此立迷悟二門。止住也。適造也。此即生死。彼謂無為。迷真理則住生死。而曰此岸。悟真理則造無為。而曰彼岸。是知理無高下。人有悟迷。今明真理。隨迷悟二緣故。有聖凡二相。下明隨緣之義云。
  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
  真理隨悟緣。則同三乘之得者。則三乘得者。皆得於無為。真理隨迷緣。則同凡夫之失者。則凡夫失者。迷失於無為。此則迷悟得失在人。人有多端。凡夫失者。尚不離真。況三乘聖賢。豈離真而有異也。
  我適無為。我即無為。
  我者三乘人也。三乘皆造無為法。則三乘皆即一乘。故曰物我冥一。
  無為雖一。何乖不一耶。
  法雖是一。證有淺深。故不妨三。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此同法華中開顯三乘即一乘。而不待泯三之意。故云何乖不一。彼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具足悉當成佛等文。
  △二舉喻答。
  譬猶三鳥出網。同適無患之域。
  三鳥在網喻凡。出網喻聖。既出網鳥。空空無患礙。
  無患雖同。而鳥鳥各異。
  三鳥在空。必有遠近之異。喻三乘證一理。有淺深不同。
  不可以鳥鳥各異。謂無患亦異。
  不可以鳥三。而說空有三。喻所證一理無差。
  又不可以無患既一。而一於眾鳥。
  又不可以空一。而一於三鳥。喻能證三乘自異。
  然則鳥即無患。無患即鳥。無患豈異。異自鳥耳。
  此結喻也。由三鳥冥虗故說同。空有遠近。以喻三乘契理一。理有淺深也。
  △三法合答。
  如是三乘眾生。
  合上三鳥。
  俱越妄想之樊。
  樊謂樊籠。合上出網。
  同適無為之境。
  同得無為之法。合上同到太虗。
  無為雖同。而乘乘各異。
  法本自一。人根有三。
  不可以乘乘各異。謂無為亦異。
  不可執權教三乘。而廢一實。以理無二故。
  又不可以無為既一。而一於三乘也。
  又開顯一實。不待泯三乘。以根有優劣故。
  然則我即無為。無為即我。
  三人同證一理。一理隨根有三。此則答前物我冥一也。
  無為豈異。異自我耳。
  法自一。人自三。此答前彼岸豈異異自我耳。前則異中辨同。此則同中辨異。
  △四釋所以。
  所以無患雖同。而昇虗有遠近。
  釋喻也。
  無為雖一。而幽鑒有淺深。
  釋法也。理雖一味。二乘但以生空智鑒。曰證生空真如。菩薩以二空智鑒。曰證二空真如。則人有利鈍。鑒有淺深。而所證理等無高下。
  △五結成答意。
  無為即乘也。乘即無為也。
  結人法不異也。
  此非我異無為。以未盡無為故有三耳。
  結一乘不待泯三。非謂人三異於法一。但於一法未能究盡。故有三乘。
  △就一明三。文二。初法同人異問中二。初章名。
  詰漸第十二
  詰難也。漸階次也。因聞上法同而人異。故今詰難。既同證一法。何以人有三種之漸次耶。
  △二正問三。初明斷證同。文二。初汎陳迷悟。
  有名曰。萬累滋彰。本於妄想。
  迷也。惑障不一故云萬。皆能纏縛有情曰累。滋多也。彰顯也。妄想者無明也。由迷至理。妄念忽動。萬惑俱興也。
  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
  悟也。三乘同證無為。破妄出纏。只合等無高下。此以三乘俱破惑出離。同證一理。疑三乘人未盡無為之漸也。
  △二正敘所同三。初智同。
  二乘得盡智。
  即生空智。我生已盡故。
  菩薩得無生智。
  即二空智。推檢我法。四俱無生。謂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故。生之與法無生故空。又清涼五地疏云。盡無生智者。無生是滅。因亡曰盡。即盡智也。後果不起。名為無生。即無生智。此盡無生。是其滅體。無學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滅為滅諦道。據斯所釋。則二乘但以因亡取滅曰盡智。菩薩兼果喪為滅。曰無生智。乃道諦中智有上下。取滅有淺深。故分二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