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諸法一異。乃外道邪見。以般若而觀。則非一非異。實相般若。理極於斯)。
  難曰。(因聞寂用。遂疑有二。故此立難)論云。言用則異。言寂則同。未詳般若之內。則有用寂之異乎。(不達動靜一源。故疑寂用兩殊)答曰。(答以寂用一致)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同出異名。語出老子。彼意有無同出一玄。此言寂用本乎一心。但約動靜言之耳)更無無用之寂。而主於用也。(言寂體必有照用。如明鏡之光。未有光明之鏡而無照者)是以智彌昧。照逾明。(此言實智照理。泯絕所知。故彌昧。真明逾發。故照逾明。此言即寂之用也)神彌靜。應逾動。(由實智彌寂。故權用無方。此言用不離體。故云應逾動)豈曰明昧動靜之異哉。(總結寂用不二)故成具云。不為而過為。(此證權智即實之權)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此證離妄之智。顯即寂之用)斯則窮神(權智應物)盡智。(實智照理)極象外之談也。(釋引二經雙明寂用。乃極象外之談)即之明文。聖心可知矣(以此而觀。羣疑冰釋矣)。
  般若無知論(終)

  肇論略注卷三
  肇論略注卷四

    明匡山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劉遺民書問附
  遺民和南。
  按新疏。公名程之。字仲思。別號遺民。謂遺逸之民。彭城人。漢楚元王之裔。外善百家。內研佛理。嘗為柴桑令。值桓玄僭逆初萌。乃歎曰。晉室無盤石之固。蒼生有纍卵之危。因與儒者次宗宗炳周續之等。皆當代名流。事遠公於廬山。稱十八賢。精結蓮社。辟命弗顧。太尉劉裕。見其野志沖邈。乃以高尚相禮。時生法師入關。就學於什師。與論主莫逆。生公南返。乃以前論出示廬山社眾。遺民覽之歎服。因呈遠公。公歎曰未曾有也。雖遺民致問。亦遠之深意也。
  頃[(歹*又)/食](味也)徽(美也)聞。(去聲名也)有懷遙佇。(企望也)歲未寒嚴。體中如何。音寄壅隔。增用抱蘊。弟子沈痾草澤。(山野也)常有弊瘵耳。因慧明道人北遊。裁(纔也)通其情。
  將致問深旨。先敘寒溫仰慕之懷也。謂頃聞美名。如飢渴之得飲食。故曰[(歹*又)/食]。有願見之懷而不得。但有遙想企佇。時當歲末。不審道體如何。以乏便鴻。故音寄壅隔不通。日增積蘊之思。顧以病臥草澤。不能遠訪。情向未達。近因慧明北遊。纔得一通其情。此敘未見懷想之心如此。
  古人不以形疏致(思也)淡。悟涉則親。是以雖復江山悠邈。不面當年。至於企懷風味。鏡心象迹。佇悅之勤。良以深矣。緬然無因。瞻霞永歎。順時愛敬。冀因行李。數有承問。
  此敘慨慕之情也。古人不以形迹疏遠。而遂淡其致思。苟心相契悟。雖遠亦親。是以山川雖邈遠。昔年未面。至若企仰懷慕道風法味。心鏡照其像迹。不越方寸。故佇望之勤。日益深矣。此想慕之切也。私心緬然不忘。但無因一見。瞻望秦嶺之煙霞。益增長歎。隨時愛敬之心不忘。冀望乘往來行李之便。願數有音問。
  伏願彼大眾康和。外國法師休納。
  此祝願也。外國法師常時休納福慶也。以論主在譯場。故問及大眾。致訊本師也。
  上人以悟發之器。而遘茲淵對。想開究之功。足以盡。過半之思。故以每惟乖闊。憤愧何深。
  此歎論主遭逢之幸。顧自愧也。悟發之器。謂論主先遇梵師持禪波羅蜜經梵本至秦。論主從梵師得受禪訣。有所開悟。故稱悟發之器。淵對。指什師淵妙之思。論主既已自悟。又遇此良師。想於般若開究之功。以盡過半之思。謂全了悟也。故劉公慕此。不能參預法會。以自乖違闊遠。憤愧何深耳。
  此山僧清常。道戒彌勵。禪隱之餘。則惟研惟講。恂恂(敬貌)穆穆。(和也)故可樂矣。弟子既以遂宿心。而覩茲上軌。感寄之誠。日月銘至(瑤本作志)。
  此劉公自述慶幸法侶嘉會之辭也。言道戒。戒也禪隱。定也。研講。慧也。此三學精嚴。六和修敬。自遂生平而覩茲嘉範。感託之誠。指日月以銘心志。
  遠法師頃恒履宜。思業(禪思道業)精詣。(到也)乾乾宵夕。自非道用潛流。理為神御。孰以過順之年。湛氣若茲之勤。所以憑(托身)慰(慰心)既深。仰謝逾絕。
  此讚述遠公之高。且述依托之志也。履宜。謂行履如宜。禪思道業。精嚴深到。而又乾乾不息。盡夜不懈。如此操行。若非道用潛流於心地。至理神御於日用。誰能以過耳順之年。澄湛之氣若此之精勤。有師如此。故身有所托。而心有所慰。以畢所願。故仰道謝世。日遠逾絕。此又劉公之所大慶幸也。
  去年夏末。始見生上人示無知論。才運(此疑作韻)清儁。旨中沈(深淵)允(恰當)推涉聖文。婉而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直可謂浴心方等之淵。而悟懷絕冥之肆者矣。若令此辨遂通。則般若眾流。殆不言而會。可不欣乎。可不欣乎。
  此敘得論之由也。謂從生公得無知論。其才清儁。其理深沈允當。推釋經文。辭婉而旨有歸趣。披閱玩味。殷勤再至。不能釋手。般若玄宗。如眾流歸海。如人浴海。已沾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