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一宗也。以本無宗義。謂非有。有亦無。非無。無亦無。有無俱絕。不達緣生千化之有。故墮斷空。以此斷空絕無一法。故云滌除萬物。聞見俱泯。故云杜塞視聽。古人呼此為豁達空。故云寂寥虗豁。意謂不有不無者。蓋是雙非二邊。以顯中道第一義諦。豈以豁達斷空為真諦乎。古德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永嘉云。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以此一宗為害甚巨。眾聖所呵。正在所破。故論開端即痛斥之。急欲令人發起大乘正信也。下顯正義。
  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此顯正義。言非有者。在即物以順通其理。故物物順理而不逆。是為非有)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言諸法緣生虗假。故即假即真。不必改易然後為真。若改易求真。是為析色非真空也。故為非無)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不是實無)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不是實有)雖有而無。所謂非有。(結以不真故空)雖無而有。所謂非無。(結不是實空)如此。則非無物也。(言非是絕無。正破所執)物非真物。(但物非真物耳。正出論義)物非真物。(非真。即題稱不真)故於何而可物(不可物。即題稱空義)。
  反覆論議非有非無。以釋成不真空義。以破本無之妄計也。蓋即有以明空。是謂妙空。即空以明有。是謂妙有。不真一語。盡大乘空義。真諦之理。妙極於斯。
  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虗。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此下依宗廣辨。以明二諦無雙。以顯中道第一義諦也。文有三段。初色空不二。次真俗不二。三有無不二。今初。色性自空。在色即是空。非色敗為空。此正顯色空不二也。是故聖人即萬法以見性空。以萬法本性自空。故不待宰割分析然後為空也。彼計本無者。豈不淪於斷滅耶。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虗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之者一也。
  此引二經以證色空不二之義也。淨名云。菩薩病者。非真非有。超日明三昧經云。不有受。不保命。四大虗也。非但二經明色性空義。即三藏殊文。皆顯色空不二之旨。故曰統之者一也。
  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
  次明真俗不二也。先引經約成得以定二諦。以真諦離緣。故無成得。俗諦緣生。故有成得。
  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此約真偽以分真俗。以真俗諦緣生故假。故曰偽號。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無得是有得真名。
  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
  此下約雙非以明不二。先出所以。良由有依真立。故有而非有。真自隨緣。故無而不無。
  是以言真未嘗有。(以物即真。故未嘗有)言偽未嘗無。(隨緣建立故不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異而旨一)故經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正顯不二)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
  放光已下。通明真俗不二之旨也。物。指中道理。古德云。二諦並非雙。言單未曾各。宗門謂一雙孤鴈。搏地高飛。一對鴛鴦。池邊獨立。曹洞賓主五位。正偏兼帶。照用同時。雖發明向上。實顯理事混融。真俗不二之旨。苟悟即真。自然得大機用矣。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此下三辨有無不二也。此以二語徵起。果。實也。謂萬物果有其不有。果有其不無耶。且徵定。下四句釋也。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釋不有不無義也。謂果有真空。則幻有是假。故雖有而不有。果有妙有。則無非斷滅。故雖無不無。故下成正義。
  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虗。(非豁達斷空)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謂是緣生假有。故非實有)若有不即真。(謂不實有)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此結成有無。總顯不二之義也。謂若有不是實有。當即有以觀無。則無非實無。不必芟夷其跡。然後為無也。若芟夷其跡。則為析色。若絕無。則墮斷滅。以真諦之理。本非有無。故稱異而致一也。上顯真俗不二。下引經斥迷。以攝歸真。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引經證成。攝歸真諦非有非無也。楞嚴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以從因緣。故非有無。
  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是謂轉無所轉。此乃眾經之微言也。
  良以說法非有非無。故法輪轉無所轉。諸大乘經唯明此理。而人不達。妄執定有定無。故下斥破。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
  將斥迷謬。先縱顯俱非也。謂法果實無。則執斷之邪見非惑矣。若法果實有。則執常者為得矣。
  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此正破本無心無二宗)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
  斥破迷謬。以攝歸真諦也。上約三種不二。反覆覈論非有非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