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但云無量壽足矣。若夫十方諸佛。覈之歷有同名。釋迦尊稱多之至於無算。極樂教主何獨不然。非佛自讚。亦無疑矣。今時有人執念釋迦而不念彌陀者。自以為是拗眾稱高。噫。釋迦使汝師彌陀。而汝不從教。譬之子違父命而不就明師。雖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問。極樂之樂。從情識生。三禪而上。已不耽樂。九品之內。顧復求樂。何也。若云寂滅為樂之樂。豈必緣衣食自然。無有眾苦而得名乎。若云淨土唯心。心體常樂。何為又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極樂雖接凡情。其實有二。一者對苦說樂。無有眾苦。故名極樂。二者稱性說樂。無苦無樂。故名極樂。此之真樂。豈情識之擬耶。又聲聞以寂滅為樂。大聖以慈悲為樂。則大慈悲心非即常樂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問。一人作佛事。諸佛應盡知。十方佛來迎。是人何所向。諸佛本同.迹同。種種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諸佛同來接引。此獨一方三聖往迎。必其念時所見偏淺。
  答。諸佛雖能徧知。而赴機不亂。一佛既勤專念。而感應自符。修淨土者。就使諸佛齊彰。亦必有主有伴。彌陀獨顯。化佛雲從。因果法爾如然。非是偏淺所致。
  問。涅槃云。釋迦亦有淨土。本我導師。在彼末法。最後誠言。可無信受。便爾六時。但念迦文。生難勝國。豈不當機耶。釋迦極讚彌陀。合如其願。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彌陀。亦復何礙。
  答。諸佛誰無淨土。彌陀亦有穢邦。良繇土土交資。佛佛互讚。如世易子而教。猶花接幹而生。妙用微權。不可思議。惡知難勝。非即清泰之鄉。安辨瞿曇得無法藏之後。但遵現教。毋用他求。
  問。有云大徹大悟人。不妨更見彌陀。既已不歷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見佛。猶以知知知。此一見為是參。為是證。意者權示榜樣。又或理既頓超。身猶凡下。往獲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見處與佛相齊。菩薩行實。無邊功能。去佛猶遠。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聞。且證且參。何窮何盡。昔人謂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況離佛乎。若執三祇薰鍊。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飛。失利多矣。可不慎諸。
  問。即淨即穢。即穢即淨。西方此土。不踰分寸。生而即無生。去則實不去。今彈指一念頃。屈伸臂。此已約時。便似舉足移步。雖云極速。猶是兩途。
  答。執謝惑銷。縱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關識鎖。就令速超彈指。而判隔彌深。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喜談即穢即淨。不知頭沒九淵之下。謂天壤無殊。身沈鮑廁之中。謂薰蕕不別。良可哀夫。
  問。執途之人而問之。皆曰念佛乃口稱。非心念。詰之。則曰心口相應。夫心口相應斯成聲。因心而動斯為念。安得以聲為念乎。或謂萬法唯心。何聲之非心耶。然則鐘鼓琴瑟之鳴亦是念乎。幾矯亂矣。
  答。鐘鼓雖含洪韻。非叩不鳴。琴瑟雖具妙音。無指不發。鐘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張。若擊若彈。似心念之內動。如其絕念。從何發聲。是以寐語喃喃。亦由夢想。豈得佛聲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運稱呼。不專不切。初則藉念。成聲頃則隨聲亂念。名曰相應。實不相應耳。天如有言。口與心聲聲相應。心與佛步步不離。如是念佛。其庶幾乎。
  問。善財之參德雲。始知念佛法門。及南過百城。五十四參而見阿彌陀佛。則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現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彌陀佛。夫以善則位[歹*秦]十信。文殊何不徑指彌陀。而顧使周歷百城。彼學人未南詢而輒議西歸者。太早計乎。
  答。始參而教念佛。則從源以及流。周歷而見彌陀。則由末而歸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故南詢而西返。豈曰遲還。往生而徧游。何云早計。醫王發藥。標本隨宜。操縱微機。凡情靡測。
  問。總攝六根而念佛。此勢至語也。念既從心。則凡發願回向禮懺者。一念蔽之矣。世無心外之願。與心外之回向禮懺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發之菩提。即願也。專向是佛。即回向也。南無。即禮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懺也。餘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一心清淨。是為理觀內明。五體翹勤。乃曰事懺外助。直觀本心。非不徑要。而末法眾生慧薄垢重。須假理觀事懺。內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脫。但今人惟存事懺。理觀全荒。何況外飾虗文。中無實悔。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背普賢之願王。乖慈雲之本制。嗟乎。傷哉。弊也久矣。
  問。觀經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殺。仁民愛物。以至九類眾生皆滅度之而不作滅度想。遂與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柰何取觀身與稱名之麤迹。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覩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雙舉。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緣。身名豈云麤迹。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為。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箇箇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