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前後則八地後等即其義也(上皆疏文)。
  ▲言四取為緣者舉分段也唯識云緣愛復生欲等四取彼疏云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言欲取者謂取五妙欲境故瑜伽第十云欲取謂於諸欲所生貪欲見取謂餘薩迦耶見於所見有所貪欲戒禁取謂於邪願所有貪欲我語取謂於薩迦耶見所有貪欲又云欲取唯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言三有漏業者即善惡不動三業也起三種有者即三界果也言三種意生身不可覺知等者不取所依身唯取能依細生滅也下舉分段易知。
  鈔由無明住地一切煩惱是所依處等者正釋能所障義四德所障四惑能障然以惑障德曲有四義一者通障隨舉一惑障四德故二者別障即以一惑障一德故三相順障如以細惑障細德麤惑障麤德四相違障如以麤惑障細德細惑障麤德等故此文所說即別障及相順障非餘二障也今初者無明是根本煩惱是枝末舉末顯本故云依處言煩惱垢濁等者即所滅盡染無此染故名淨今染本末未盡故障大淨也。
  ▲鈔輕相惑者即是不覺名輕相惑言虗妄行者有分別故未真實故搜玄記云由無漏行與虗妄雜故呼無漏業為虗妄行如雜鑛金等以為能招作行故障無作行真自在我也。
  ▲鈔緣無明下以由前緣因二惑有意生身五蘊苦果故障樂德也。
  ▲鈔若未能得下此一斷障與德相間雜說例前應云變易生死體上斷續流滅無量未能除盡故不得至見是諸如來為甘露界極無變易大常波羅蜜湛然不易名為大常今所說此先總收於前惑業苦三皆永盡處(纂玄云此鈔中具四煩惱即緣諸業即因生即變易體也難即體上細四相也)為甘露界即真常處以惑業苦皆是無常之法故即通相之義顯於常義故云爾也。
  鈔阿難下標分段四難以為能例例此四種生死也問此中所例四種生死與前何別答前名惑此名生死但名異故其體無殊又無明住地是總所依此四皆是所起故。
  ▲鈔無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者依體起用也集玄云是變易生死之方便故依主釋也名號品疏鈔(下鈔云下疏明四種生死可檢於此故今引之就明此也)引佛地論第二云一者方便生死謂生死緣即無明住地惑能生新無漏業(揀異法相資有漏故業也)以惑生智同類故故名方便(雖有所生取能生惑)譬如界內無明生行(即取能生亦煩惱障)言因緣生死者是生死之因緣故亦依主釋名號疏云謂生死因即上無明所生無漏有分別業但感同類故名因緣(唯取所生)譬如無明所生行業(亦取所生)言有有生死者有有如前釋有有體即生死持業釋也名號疏云由前因緣感得變易生死異熟果如三界內有漏業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故言無有生死者無有如前釋無有即生死持業釋也名號疏云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脫譬如生為緣有老死等過患其報謝更無有有故名無有今言過失難者即生老死也。
  鈔如何斷言永滅無餘者責法相宗也問上來所說寧知非是不定性人受變易耶答十卷楞伽第二云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性四不定性五無性聲聞性者乃至墮不思議變易生死故明知是釋定性聲聞七卷四卷大同此說問既受變易何名定性答且就長時故名定性義如下說。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二


  音釋



  (苦紺切覆定也)。


  (五堅切磨也)。


  (赤脂切)。


  (之勇切[病-丙+(雍-〦)]也)。


  (千胡切疎)。


  (子緩切組類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三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彼經第五性云等者即十卷楞伽中文當第一卷(其四卷七卷之經文勢大同也)文云大慧何者無性謂一闡提無涅槃性何以故於解脫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憫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憫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即一闡提行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闡提何者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了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非捨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慧彼捨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從若值諸佛下四卷七卷同云役以佛神力故或時善根生今疏中唯此二句用餘二經之文餘皆十卷文也)。
  ▲言此意則明下疏主釋也意云大悲菩薩知自本來涅槃故云不入不捨眾生界化無盡故故云不入。
  ▲況經自云者四卷七卷文也。
  ▲言莊嚴論第五無性者彼論第一云無涅槃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類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
  鈔大涅槃日下經如日故開發善心如華開故光即教光彼疏云眾生善根狹小受法之器猶如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