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蠶處繭者繭呤罪姤蠶喻佛性即勝鬘說在纏如來藏也。
  ▲鈔即涅槃三十六南經三十二者然經有南北者初曇無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蒙遜譯本有四十卷語少朴質不甚流靡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讖元譯般涅槃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歷八年經三度譯乃周四十卷尚多所闕正當宋武帝永初二年至元嘉初方至建康故也)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等捧翫探賾乃謂文繁語魯有繁處欲略之夜夢神執鐵鉗曰此經三世諸佛所證圓宗十方大雄常樂解脫金剛寶藏汝是何人輟欲刪略今擬拔舌可速展之靈運驚惶則共虔誠悔前專輙慇懃請曰此經文質品疎今欲加潤渴仰靈祇未知許否又夢神曰加品瑩文或可耳削減經文事必不然(然有說改治已畢有數本流行方夢神責欲集僧收之又夢神曰汝弘經之力必當見佛然不如此說)即加品瑩文如改啼泣面目腫為戀慕增悲慟等北本十三品外依六卷泥洹經本加一十二品為三十六卷道俗皆不信受對帝焚經取驗而啟告曰上契佛心願無所損義有乖謬請從火化遂軸放光姿分數道乃至火滅經色宛然眾謂奇絕流布海內南北二名因斯而立。
  鈔經云善男子下科分為二。
  初引文(經云)二釋義(三)
初彰正釋(二)
  初指能釋人(此一)二正明解釋(二)
  初別明五種佛性(彼疏)後對此四句配屬(二)
  初別明四句(本言)  後料揀有字(此中)



二破異解(二)
  初敘彼解(然有)後正申破(二)
  初總非違經(此釋)二顯所違經(二)
初違次上經(二)
  初引經(故上)  二顯違(是則)

二違今正文(三)
  初躡前起後(申善)  二明經正意(此中)  三結彈顯違(談文)




三歸正義(三)
一約時總辨有無(二)
  初約一時(今此)  二約先後(始末)

  二佛與闡提對辨有無(佛與)三結歸闡提有佛性(二)
  初正明(故闡)後引證(二)
  初引上經文(又上)  二釋歸有性(解曰)






  鈔薦福者心鏡鈔云薦福寺法寶大師覽唐三藏所譯婆沙論徵難數節三藏乃改治論文。
  ▲鈔今准經明佛性略有五種等者即此卷經云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不名萬法未得無上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師子吼品等云第一義空名為佛性即理也此卷經初又云如來佛性所謂力無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三昧五智印(即五非常觀謂無常苦空無我及寂靜也)三十二相八萬億諸三昧如是等法皆是佛性如是佛性則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等即果也然佛性約體是一約相分五佛性在善中名善佛性在不善中名不善佛性等問不善無記何名佛性答皆有真實識知之性故與佛菩提不定異故。
  ▲鈔一是離欲之人等者一云伏欲界惑得初禪等一云離三界欲之阿羅漢等豈有不善性也即是二乘離欲善根人故二釋隨取言二是五住等者准涅槃疏云五住之名經文不列准義論之則有三說一者一種性住(十信)二解行住(三賢)三淨心住(初地)四二地已上行跡住五八地已上決定住謂發心住已去不造新不善業故無不善性也故十住疏云初發心住者瓔珞云是上進分善根人也第二義者地前為一名為信地淨心為二行跡為三八地九地決定為四十地畢竟以為第五第三義者依彼五忍分別地前伏忍合以為一初二三地信忍為二四五六地順忍為三七八九地無生忍為四十地寂滅忍以為第五三釋皆得然助正記云即十住位中五住已上大乘菩薩無不善性也者非也總有二失一經說五住不通諸位失二十住前五猶有非善失則違前瓔珞經也。
  鈔然有人下明異解應法相宗中解也順闡提無性義故意云善根人有二類(今云分)一類有佛性一類無佛性闡提人亦有二類一類有佛性一類無佛性故分四類鈔文從略但顯無一邊故言以經下用經不同意顯經初句舉闡提初類善根後類相對次句舉善根初類闡提後類相對言俱有者前二人有故俱無者俱後二人無故對詳可了。
  鈔是則等者以經中上從佛下至闡提皆有有無二性既有有無二性豈有全無性之者。
  ▲鈔由善根人下躡前段經起後段經也由前段上從佛下至闡提皆有有無二性故今約善根人及闡提之有無相望論四句也。
  鈔此中明下鈔主依薦福解經出正意也此以法望於人說故經家佛性在上人在於下明多種佛性故不明下顯非前分四類眾生故若依法相所解經中應人在上法在下以明也然此段雖正明經意亦兼顯其違也。
  ▲鈔故談文尚不識顛倒者結彈也以或有之言連佛性二字即明佛性有多種闡提及善根人有無不同則佛性在上人在於下而不以或有之言連闡提及善根人故今汝以人在上佛性在下文尚不識顛倒於義何能正耶。
  ▲鈔始末以明下但言一切眾生影取一切諸佛總論方具一切也。
  ▲鈔佛與闡提下上皆聖教量此鈔主約理量為四句以前經佛至闡提皆有有無二性次經以善根人望闡提論有無四句理實亦應佛望闡提善根人望佛各論四句故鈔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