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由文成義則文全攝於義由義成文則義全攝於文既言下總釋顯明異體密含同體。
  ▲鈔初發心品下亦義引疏云知心性故與佛平等即由唯心所現故得然也。
  ▲鈔七十八下疏云具云迷帝隷此云慈即其姓也然有三緣一由過去值大慈如來因立大願願得斯號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餘如教跡解行在躬中釋。
  ▲鈔又如菩薩下文處蓋多總指一經上下如十忍品云菩薩雖不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等。
  鈔若攝他他不盡不現等者總有四義一不盡不同相即不現不同相入處兩中間方是隱顯門二故至相下如第一錢為能即義顯二三至十雖各有能即義隱不彰(然即字有二義一能即能攝義一之當體即是餘多之法更無別餘之法一是能即能攝名顯二能即所攝義一即在餘多法之中一是能即所攝名隱今是初義後作句中是後義也)三亦如下以見不見明隱顯義上皆異體隱顯四亦如一人下即同體隱顯十地鈔云言六親者即父母夫婦兄弟之親也若父母望之子顯餘隱若兄望之弟顯餘隱餘亦如是由此隱顯下結釋也顯俱則下遮非也然隱顯下顯正也並可知。
  鈔二句數料揀等者但依前段四義中初義作句此有兩重六句一例前相入則一此一華攝多即一顯二彼多攝此一華即一隱三一華即隱即顯合上二故四非顯非隱具四絕故五二一華攝彼即此顯彼隱二彼全攝此一華即彼顯此隱第三句下謂此一葉正攝彼一切法時不妨彼一切法攝此一葉故則一葉亦隱亦顯一切法亦隱亦顯以合上二句故泯即第四句下文中但泯一顯多隱足顯一多隱顯俱泯文巧略故若具釋者此攝彼為顯時則此顯彼隱即是彼攝此故此顯則泯也隱取彼攝此時則彼顯此隱即是此攝彼故則彼顯泯也彼為此攝為隱則彼隱此顯即能攝此故彼隱泯也影取此為彼攝為隱時則此隱彼顯即能攝彼故此隱泯也故是一法與一切各非隱非顯義以奪盡第三句故。
  疏下云東方等者賢首品文云疏約菩薩身不分謂在東之身即是西身所以爾者以所觀之法事隨理融隱顯自在故。
  鈔以此但見等者證前四義中第三義於眼根中下亦賢首品文其即是顯即是隱古人釋詞言例上可知者例上見入定為顯不見起為隱也。
  鈔暗處為隱等者隱其明故為隱以喻彼為此攝為隱又暗處有明下上但一重隱顯義今明處為顯明義明下有暗隱而不彰暗處為顯暗義暗下有明隱而不彰此喻亦以見不見明隱顯如東方入定入顯起隱西方起定起顯入隱一半明如入一半暗如起而俱有隱顯可知前法說中不說此義隱略以明也。
  ▲鈔亦如下引文則見下釋義此則佛體非隱非顯能隱能顯應知言徧亦難思議。
  ▲鈔十定品云下亦引文則見下釋義如月輪者阿含經云其城方正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然等。
  ▲鈔摩耶下義引亦隱顯下解釋言例有一顯者於此一處為母顯也言若約智幻者摩耶證幻智解脫門故極位則位寄等覺故。
  鈔一所含微細猶如芥缾者雖舉於缾但取芥為所含以稱性故云微細以毛孔下僧祇品文謂諸剎若不微細應徧塞於毛孔今既諸剎不徧毛孔顯所含微細也二約能含下亦以稱性故能含諸剎故云微細三難知下亦稱性故難知也言法法皆爾者釋相容字然此門唯一含多今云法法皆爾者謂上一能容含多既爾餘之多法一一能含多亦然也一多不壞下釋安立字。
  ▲鈔初即晉經者於一塵中等一段即晉經文也又於一毛端處下義引唐經正文即第十迴向偈也言普禮下舉世暗冥佛能明照故如燈也普禮之言菩薩正行。
  ▲鈔第九迴向云者牒疏第九迴向四字中所指經也經正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深心方便於一念中現一切眾生不可說不可說劫念心疏云以契理深心故於一心能現多心。
  ▲鈔十微細下牒疏微細二字中所說經文也(有以疏中第九回向微細為一句讀而以疏文但指第九回向中十門微細容持甚深德一段之文者義雖稍通然詳鈔意是兩處文故各別引當以鈔文為定也)即離世間品菩薩有十種甚深微細趣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心乃至灌頂地(一)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二)初生(三)童子地(四)處王宮(五)出家(六)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七)轉法輪(八)般涅槃(九從三至九皆云在母胎中示現)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十具如教迹中說)言通德相業用者此十若法界緣起實德即德相門若約對根而現即業用門。
  鈔然刊定下彼開賢首所立微細門以成相在德微細德言而自下刊定自揀此微細別於相在也若爾下清涼難謂但當法上齊具一切名微細爾者此一切法下雙問若是下雙關難之言德相之中則無微細者謂汝刊定德相之中無微細也汝何立微細耶言若是真者下假設縱彼為難也其實一法之中豈有真實自一切法離法界法外耶又同時門豈是一法之中別自有一切法耶故知但且假縱彼為難也實唯以彼自釋微細門亦名普門故成濫同時也七十七中下彼自引證既言下結難濫也若言下逆遮彼救恐彼救云其微細門但攝同類一切諸法不攝體外異類諸法豈得同於具足門耶故此遮也如十微細下引教難也言況一塵中下亦遮救也恐彼救云八相雖異同是果德應現豈非同類故且置之況一塵中現一切法豈非異類即上疏中所引晉經也問前引文云一切國土與塵同是依報亦是同類答正報中塵豈不能現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