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若指相下別示其相初對全事全理故云全同法身二中初義以真為一以應為多此通同教次義唯就應中明一多自有二義初約一即是多言亦以體融者出所以也以一多之應全依真體真體既融應亦融也又即下一應重化多應也故異於前光明覺文證後義也。
  鈔即依即正下第三對也亦有二義初義如前因中約體四句處明通同別二教意今取別教義也次義約融三世間說而云等者等眾生世間皆約正故。
  鈔證法成人者由證無漏法成菩薩等人故法即人佛既以法為身故人即法也。
  鈔不離菩提樹下前一多應身明互即此以身約處明相即言既亦下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故又即此下前約一佛上論今約多佛上論以諸佛如眾燈光互無礙故自它不定異故。
  鈔即非情者下有四所以一者同色性故起信論云色性智性無二性故二者以有情佛身作非情河池等故此同前依正無礙中又此身雲作一切器世間等故三非情之法是有情佛體也初約性同次約相同三約體同(體通事體非唯約性也)四蘊界入等若虗空故者三科等情緣生無性同虗空故情即非情。
  鈔即深即廣下自有二釋初身同空無相故深同空包色相故廣次義合前深廣為廣離廣相故深問明品下疏云初句總標體深次句分量廣大次句釋上廣後句釋上深然有三義一約一切眾生即如來藏更何所入二約理則非即非異故云入無所入三約心境心冥真境故說為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豈得稱入實無所入方為真入即廣之深本超言念即深之廣安測其涯出現品云下疏云虗空周遍喻況周遍十方身言非至下亦出現文具云非至非不至虗空無身故疏云由無身故無可至亦以無身無所不至如色中空空若有身身即質聚便礙於色如鐵入水水不入鐵今由無身遍入色中法准喻知言又如虗空下亦出現品義即廣也等字等取次經云而彼虗空無有分別亦無戲論即身義也或上云非色亦深義等即內等故合中經云佛身亦復如是以智光明普照一切眾生令世出世善根皆得成就廣也佛身無分別亦無戲論深也又妙嚴品下疏云初二句遍四法界則十身皆遍言無窮盡者一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二非滅盡法猶虗空之常住廣也次句由無性故不可取為一異俱不俱等深也後句寂無寂相不礙大用故深也內同真性不礙外應羣機故廣也。
  鈔若以佛身上等者菩提願化力四皆化身攝意生身約一往說亦屬化(今約此義乃屬化)若如上引配論意通它受用相好身若別配者唯是實報以約無邊相海故今約通義故通化身以三十二相亦相好故福德亦通三身今據一理故唯報化智身義通三者是四智故即理之智故義通三身若取配本佛以大圓鏡平等性智亦本有故唯局法報也有本云局唯報身以化身但是成所作智所現影像法身是所證理能所別故不取也然餘教三身有所局故不攝十身今約當教有所通故能攝十身。
  鈔如來身通三身者具前十身故智身亦通三身者具四智故法身雖通教理行果然皆是法虗空雖通事空理空並是法也故當法身言餘六通法化下法身是眾生身等六身真體性故即法身隨物隨情應現國土等六身故即化身此化身義有異餘宗然上三十互攝各據一理如此配攝理實二種十身每一各具三身方為盡理。
  鈔即以無障礙等者此以佛為門全收一切而不妨礙有所說之法化根等若以教為門則未有一法而非教體等。
  鈔會起信唯識等文者等取對法并地經地論等也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賢首釋為它報(二)
初釋起信(三)
初起信本文明二報(二)
初標(二)
  初自報身(起信)  後它報身(於色)

後釋(二)
  初自報身(謂以)  後它報身(自然)


二疏引地論釋二報(二)
  初釋自報(藏和)  二釋它報(二者)

三問答別會它報(二)
  初問(自問)後答(二)
初正解(二)
  初汎分十地(一義云)  後正要第十(然第)

後指繁(二)
  初正指繁(餘義)  後鈔補釋(天宮)




二會唯識(二)
  初彼為實報(唯識)後會為它報(二)
  初指為它報(此示)  後會為釋報(唯識)



  後清涼會為攝報(疏今)


  鈔功德成滿者疏云因位窮也鈔云已具佛德進同佛位故。
  ▲鈔於色究竟下疏云果位彰也鈔云現十重報化萬類生彰表果位墮在佛數言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急備錄云色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由句(俱舍頌云色天瑜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倍倍增唯無雲減三謂色界十七天初四天各半瑜繕那至第四天方二瑜繕那此上倍增者謂第五四第六八第七十六第八三十二第九六十四第十合一百二十八由第十是無雲天欲成都數故減三也則有一百二十五第十一有二百五十第十二五百第十三一千第十四二千第十五四千第十六八千第十七一萬六千然第十七即色究竟天故身高一萬六千由旬也)自在天身量三萬二千由旬十地菩薩為大自在天王身量倍增故故云最高大也。
  ▲鈔謂一念相應慧者疏云一念始覺至心源時契於本覺又無間道也鈔云始本相應也言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者疏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