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國名三目者。施為行首。復開導自他。如目明照以導餘根故。問明品中目首菩薩。問於福田。財施無著。以成慧眼。無畏之施。以成慈眼。法施還得成於法眼故。復云三用。上三眼見無不妙故。友名妙見。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見無不妙。出住之行出家表之。故下文云出家未久。又行本令物出離故。
  禮辭可知。上寄十住位竟。
  [△@△]大文第三。妙見比丘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然其十行。即是十度。故所釋名多依度釋。
  ●第一妙見比丘。寄歡喜行。施悅自他。故名歡喜。文中具六。下若具六並不總科。
  第一依教趣求亦二。先念前友教。後趣求後友。今初有十四句。初總。餘別。別中分三。初一約菩薩論深。即淨分依他。證智離言故。次九句。約眾生論深。即染分依他。事理無[得-彳]。一報類難知故。二妄想為因。即無性故。故楞伽云。先聖所傳妄想無性。上二句二經並無菩薩二字。今加二字。屬菩薩智。三眾生作業。細唯佛知。作即無作故。舊經中明所作業。四八識之心。並皆流注。非唯第八恒轉如流。故楞伽云。宴坐山林。上中下修。能知自心妄想流注生住滅也。而言深者。剎那不住。細而叵知。尋其起盡。無生滅等。唯離念智。能照其境。五即十二因緣。依無明行。起於苦果。復起惑業。招生死苦。但是緣性無有我人。前滅後生即無生滅。既無生滅。亦無無生。是緣起際。緣起多種。故名為諸。又皆同無[得-彳]法性緣起。故名為際。六眾生即以真諦寂滅為實際故。故上經云。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七所變影像緣成無性故。又曰光暎質影有多端。本智隨境心識亂起。八依象立名。名不得物。而亦不失所名之物。九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而言說文字皆解脫性。後三合辨染淨二分。一染淨二分。皆嚴法界而無嚴故。菩薩以一莊嚴。嚴一切故。二染淨二分。各各嚴飾。皆不相知。故為祕密。三上之二分。種種業果。皆依智性而成就故。故梵本云。種種業光明際。後之三句。眾生之言二經皆無。而諸句中。皆云際者。窮事之邊。極理之畔。上皆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故。思修觀察。二漸次下。趣求後友。處處求者。隨緣造修無不在故。
  第二忽然覩見下。見敬諮問。先覩見。後敬問。見中分五。初總見修行。二見身相。三見心相。四雙結殊勝。五見領眷屬。今初。萬行建立森聳名林。即事造修循環無間為經行。往復居行之首。偏得此名。二頭骨如蓋下。見身相。同佛相者。如說修行。順佛果故。舊經闕略。今經多具。下瞿波中文更委悉。多同瑜伽。下當廣釋。三於諸境界下。見心相。心不可見。約知名見。即止觀雙運。初句止。次句觀。止過則沉。智過則舉。不沉不舉正受現前。不智不愚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即佛所行平等境界。前皆即用之體。後入於緣起下。方辨即體之用。寂用無[得-彳]是其心相。四為欲受持下。雙結殊勝。初三句結心相。不遲下結身相。內有沉舉。則外行遲速。遲則易沉。速則易掉。如是下雙結。心既詣理。故所為審諦。後寂靜下。兩對法喻。顯殊勝相。五無數天龍下。見眷屬。檀為行首。導萬行故。二善財童子前詣下。敬問可知。
  第三妙見答言下。正示法界。於中二。先示依緣得法。後顯法業用。前中三。初總序。次時分。後所作。今初。初入行位。故云年少。創離十住。入菩提心家。名出家近。依理起用。而修行故。言我此生中者。略有二義。一念劫圓融故。能一生供養多佛。如大威猛仙人處說。二者顯示入解行生非見聞生。言三十八者。過前位故。次或有佛所下。所修時分。後親近供養下。所作成益。二又善男子我常下。顯法業用。於中有十三句。各先辨業用。後出所因。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初謙己。云隨順無盡燈者。無念之智。順法順機。無不委照。所照法界。體無有盡。故得一念一切現前。後如諸菩薩下。推勝之中有十七句。初總。故舊云如金剛燈。上但云燈。今推勝中。證如常照。故比金剛。次生如來家下別顯。有十六句。為五種勝。前四各一。餘合為一。一生家勝。生真如家。則常照矣。無生忍家。無念照矣。二成就常命。即報命勝。同理常故。即金剛義。三內智勝。如於所證。無盡滅故。即是燈義。四報體勝。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五普能示現下。明業用勝。對上隨順。以是即體之妙用故。無壞無比。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次文當說。
  禮辭可知。(下第十經)。
  ●第二根自在主童子。寄饒益行。三聚淨戒能益自他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後天龍下趣後。於中二。先天龍顯衛。後漸次下正趣勝友。向圓滿多聞國者。三聚無缺。稱為圓滿。善達開遮。故曰多聞。入妙門城者。戒能防非。故稱為城。入法千門。斯為最妙。周遍推求根自在主者。六自在王。性本清淨。眾生境牽不得自在。善守根門。塵境不染。不妄視聽。甞觸知覺。寂無所取。了見分明。為根自在。唯戒為主。淨戒無染。故云童子。後時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