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二雙同二聖。
  我為徧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疏雙同二聖也。
  △文殊表解解發願故普賢表行解起行故故願與行分屬二聖理實皆通。
  △又表理智一相契合。
  △行願相扶所以雙同。
  ○鈔故願與行分屬二聖者此意以解為願而對行也餘表法等義兼前段普賢等義廣如歸敬請加中具明。
  △疏三結歸回向。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疏上來諸願皆屬回向彌顯三段皆屬回向。
  △疏二頌願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徧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疏全同長行顯經勝德轉生之益。
  △此令起願彼約說益為意不同。
  △然準興善三藏所譯從文殊師利勇猛智下兼此四竝在顯經勝德之末末後三偈之前即頌長行。
  △則此下十二偈皆頌顯經勝德應分為四初五偈頌生淨土次二偈頌校量聞經功德次四偈頌通顯五果後一偈頌究竟果。
  ○鈔應分為四者且依興善科之以順重頌長行成顯經勝德之段故如此科至鋪文處即不用之。
  △疏即應改於願我二字為是人二字則無惑矣。
  △今且依文文則可知。
  △不生華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一有緣故二欲使眾生歸憑情一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即本師故。
  ○鈔略有四意者一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界人二但聞十方皆妙此彼融通初心忙忙無所依託故方便引之三極樂去此但有十萬億佛土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故不離也如大疏說華藏世界底布風輪須彌塵數普光摩尼海中出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不言其數安測其量華藏剎海處在蓮臺臺面純以金剛為座四周輪圍金剛雜寶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列在其中如天帝網安布而住一一香水海各以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一海一種種所持剎各有不可說佛剎塵數自下而上列二十重一一相去各有佛剎塵數之剎一一種剎各有剎繞如經所引重數繞數漸增準其一一剎各有十剎微塵之剎而為圍繞各攝眷屬橫竪交絡一一相當遞相連接成世界網故知阿彌陀佛國不離華藏界中也四即此第三十九偈讚品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乃至賢首如來阿閦釋迦等彼竝判云讚本尊遮那之德也。
  △疏二總頌結十門無盡。
  乃至虗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疏總頌十門總結無盡也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
  ○鈔亦別屬十願十無盡句者具如禮敬諸佛門中所引今將此偈正則總結十門亦兼同十無盡句以結回向一門中之十願也以偈文如世界之言不全依長行長行但有虗空煩惱及業等三故此總別皆取也。
  △疏二頌顯經勝德二一頌校量聞經益。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疏二通頌顯眾行益長行有三一通明五果二別明淨土果三究竟成佛果其生淨土在前願中但頌初後文一一通頌五果。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疏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次偈離繫果次半偈異熟果後半偈士用果。
  ○鈔惡知識者如涅槃經德王品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恐怖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臰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等殺不至三惡趣為惡友殺必至三惡趣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也言無量光者即阿彌陀佛名也言無量者超諸數量謂一一光各有眷屬一一眷屬有若干色不可數量也十六觀經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此皆由彼國中大願之所致也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億那由他百千及筭數佛剎者不取菩提而諸佛行化莫先光明可以反愚成智拔苦與樂不言而化是故願求也是故彼佛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