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縛憂惱不自在故。六救脫禁時憂惶萬計起故。七救遂不樂禁繫心故。八救遂樂出獄心及法施故。九救遂厭惡禁閇不得自在故。十入獄法施及脫苦故。
  三結。
  四意可知。
  第二十五捨身代死囚中四。一施行。二佛子下迴向行。三是為下雙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四。一明所救者受苦。二菩薩見下作念捨身代彼。三如何逸下引例證成如前說。四菩薩爾時下正明捨身救苦。於中四。一陳救意。二顯不救失。三徵四釋並相顯。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救脫命斷逸夭灾故。二依菩薩力得預不死者數故。三救脫死怖畏故。四救脫不令命不死故。令得證無死智境界。五菩薩攝護免死難故。六救脫造惡行刀劒死故。七救脫死怖因及令得降四魔故。八無畏施時亦法施故。因及令得淨信離大眾畏決定說法。九救脫繫閇身心不自在故。十救脫死畏苦故。
  三結。
  四意可知。
  第二十六施連膚頂髻中四。一明施行。二菩薩摩訶薩下明迴向行。三是為下總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牒起章門。後如寶髻下正顯。顯中二。先明寶髻等諸菩薩同修此行。後是故我應下明此同彼一切菩薩隨其施行。前中二。先標修行者。於中亦二。先略顯別名。後及下通結多數。其無量兩字。梵本中。但是諸色顯其多故。後菩薩是時下明所修行相。文中二。先明行前方便。後便執下正明行相。前中四。一見者喜。以彼與己成檀行故。二而語之下明喜心不易。無恡以畏苦等故。三不念下明無畏救。謂不希現在名利報當來貪樂及二乘果。四明正所求中二。先明涅槃。後釋精勤下明求菩提。後正明行相中十種行施。一忍苦。二恭敬。三仰念尊德。亦此行故。四歡喜。五勝志樂。六月開解故。七於苦受心不著。八知五受無體。九知五受受本不起。十知五受從因緣起。亦皆變異為行所遷後己亦應同。一切菩薩修此行中二。先總謂同三世菩薩修此施行。後別中五。一發深信。二染樂。三求一切智。四勤勇。五悟無師理。
  二迴向行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十願。一得正見等者。謂令得出世因果二位中勝相。一佛果無見頂相。二菩薩如塔髮相。此通二義。一菩薩髮髻盤環層級如塔形。故二其髮堪受人天供養。得如供塔福故。若准梵本。應云得菩薩髻為世間塔無能見頂。二中色紺德剛體細耎。德剛者。非相遷不可壞故。此但標三事。即是願令作佛也。下八願中所願者。皆是佛髮。應知。三中准梵本。應云願一切眾生得潤澤髮。稱於髻額。頭面圓滿。如補那伽吒。此云滿瓶。其瓶肚圓。今但取肚之圓相。不取瓶頂及底也。四中可解。五中准梵本。令得二相髮。謂室利[革*未]瑳相髮。塞嚩悉底加相髮。此以如音義中釋。六中得佛相髮者。梵本云。得難提迦勿多相髮。餘文同。七八願中可知。九中梵本云得堪為友提應供頂髮。餘文同。釋曰。堪安支提。堪為應供。即是佛髮。安佛舍利髮爪等。名支提故。十中可知。
  三雙結。
  四迴向意中三益。一定。二持。三佛十力智。
  第二十七施眼中四。一施行。二以此下迴向行。三是為下結。四為令下顯意。
  初中二。先起章門。後如歡喜下正顯中二。先引例證成。後菩薩摩訶薩下正明行相。於中三。一於行起治瑩心。二於其乞者下明行所為。三佛子菩薩下。於乞者起益己心。初中二。先標人。後起請下明用心。用心有七。一淨三輪相。二不取相。三依教生解光明。破不解闇故。四中道字。按梵本云。菩提謂觀菩提現前見故。五迴向佛智。六與一切菩薩同施故。七於佛無[得-彳]眼信心難壞故。二行所為中三。初總標。次為究竟下別顯所為。後於如下總結。別中五句。並易可了。三於乞者起益己心中十句。初一總。餘九別。別中。一以愛樂益己為設會。二以愛為法故增行法。三以愛是無緣捨世愛見。四以不起世愛捨放逸。五以法愛除欲縛。六為成行而愛即是修菩提。七以遂物心為自安。八令意充足。前句隨何物。此句隨幾除。九順無差別施。
  二迴向中二。先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顯中五十願。所令得眼皆是佛眼。與此下離世間品說十眼。但一二別。餘多相似。文顯可知。
  三結。
  四意亦易了。
  第二十八施耳鼻中三。一通顯施行。二佛子下別明迴向行。三是為下通結二行。初中三。一牒起二章。二如勝行下引例證成。三菩薩如是下正顯行相。初中可知。二引例中二。先列名數。後布施之時下明彼行相。前中二。先列。後通可知。後行相中十五句。初一總。餘皆別。於中具佛種性者。十解已上也。生如來家者。初地已去也。其清淨兩字。配諸根及功德并智慧。餘文並可解。三正顯行中十一句。初一句總牒前起後。後十句正別顯。入大施海者。即是此迴向中所說八十七門。或盡人間所有一切情非情類金輪王所管內物。或云無量無邊。或云隨眾生所須。阿僧祇等色類之物也。餘文易了。
  二別明迴向行中二。先施耳迴向。後佛子菩薩下施鼻迴向。前中四。一牒前起後。二所謂下正顯。三是為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