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果時。以行是無明果故說無明有二時。問無明望行。無親因義。云何說行即是無明果時。
  答無明是行增上緣故。名為子時。行是無明增上果故。名為果時。文中有四。初開義門。二自因下釋不相離義。三若不離下釋不即義。四自生下總類結。初中。先開。後是中下釋。言子時令行不斷者。以無明為行因故。二種義緣事示現者。以子時為緣。果時為事故。餘文二義。類此可知。故云餘因緣分等。二釋不相離義中三句展轉釋成。初自因者不相離故。二云何不離以現見離前支無後支故。此顯離子無果故。說果為子果。三云不離無明則成行者。此順釋不離子無明成果故名離三釋。不即義中無明二種過失。後引中論頌釋成。言不即因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不異因者。從於能生生所生故。以果不即因故。果不斷因不常。以不異因故。果不常因不斷。又以不即因果俱不斷不異故。因果俱不常。又亦反此思之。又以不離是不即故。即不常為不斷。四總類結可知。
  三約大悲分別者。謂邪見眾生執顛倒因內自在天。為眾生因。為可傷愍。今此文中。顯無明行等故。對治彼執。故為因觀。
  四約一切相智分別者。當第四因緣相觀。有支無作故者。明此有支非直後依前故後無性。亦乃前能作後前亦無作故。諸緣起是種智境界。
  第五三道不斷中四門同前。初約經為三道不斷者。此中煩惱有二。謂能發能潤。雖諸煩惱皆能發潤。然發業位無明力增。潤業受生愛取力勝。是故偏說。由元熏發。立一無明。數數溉灌故。分相顯名。行業立生因。愛取已潤近生當果。立名為有。此約唯業有說。在名有二。謂在因及果。識等五種唯是報因。生等二位但是報果。以就所引因位難。去差別相故。據當果位。別顯立支。謂續生時因識相顯。次根未滿名色相增。次根滿時六處明盛。依斯發觸。因觸起受。爾時乃名受果究竟。依此位立因。為五支。果位易了。差別相故。總立二支。以顯三者然所生若在未來。為生厭故。說生老死。若至現在。為令了知分位相生。說識等五。具如成唯識第八卷顯。又此惑業苦三。為流轉之相。如淨意菩薩所造十二因緣論頌云。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十。餘七說為苦。三現十二法。從三故生二。從二故生七。從七復生三。是故如輪轉。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但從諸空法。遂生於空法。此依三道顯二無我也。
  二約厭離有為分別者。論名攝過觀。所謂三道攝苦因苦果深厭離故。
  三約大悲分別者。論名異道求解脫內對治苦行因。謂邪苦行但是煩惱業妄想因故。非樂因故。如經無明愛等。
  四約大智分別者。觀名入諦觀。三道是苦集諦故。是大智所知法也。瑜伽云。幾支苦諦攝。及現識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支苦諦攝。當成為苦。答五。謂識乃至受種子性。問幾支集諦攝。答所餘支。謂餘五因二果。俱是苦諦。惑業五是集諦攝。又成唯識第八云。皆苦諦攝。取蘊性故。五集諦攝。業煩惱性故。此中苦通十二。以是取蘊性故。集唯攝五。
  第六分別三際中。亦四門同前。初約經。分別先後際者。此十二支。初二是能引。次五是所引。次三是能生。後二是所生。於中。分別三際。諸聖教中。略有三說。一依此經。開能所引分先後中際。合能所生。總為後際。以行遠故開之。生近故合之。二依成唯識論。開能所生。合能所引。是故前十現在。後二未來。以十因二果。分二世故。三生引俱開。如智度論。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故成三世。如成唯識等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與次三。或同或異。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又由此三際因果輪轉。人法二我永無所有。問何故此經不言生老死耶。答略故不說。
  二約厭離有為者。論名護過觀。謂外人與此緣道理。出三種過。一一切身一時生者。列過名。何以故者。外人自徵立過所以。無異者釋立過相。以無我異同。何為不得五道之身一時竝生。二中列釋名徵立可知。無作者故者。釋立過相。若無我作業。誰受來報。三中別徵可知。釋中既無有我。誰持是業令夫至果。是故應知。前不受報據前望後說。此中失業據後望前說。此三種下總牒顯護。謂過現因別名為異。以此答前三種難故名為答。亦通取下句未果異因云何得有一時生過。又差別因得差別報。云何乃言有不受報。差別之報由異因生。云何得有生業之過。下釋文中。先釋過去內無明緣行。是見過去者。牒舉經文。下釋中二句。初明過因能作現二果。由過因說現識等以為當來。此中但從過去因即足。何須彼說現為其當。欲以因果相屬防三過故。即是見下釋已總結過去是因義。二釋現在中。言識乃至見現在者。牒經文。釋中二句。初明現由過因。二復能下明過因得現果。現在是彼過去之未來故。云得未來果。三愛取下。釋未來中。先牒文。言後有生者釋。從愛取等起有生死。名有生也。問前釋過現皆二世相對。今解未來。何故不然。
  答以彼過現經中自分為兩世故。須相屬。以成護過。經中自說愛取有三從果。為未來不假論主相屬故不論也。言一往定結別前文。以上來所說是一分三世。名一往現數。如是稱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