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彼入塵中。彼不知己所往。示之令知。摧伏故。一云為我慢者。令觀色蘊但是聚塵。破其慢故。三入國土身智者。依信生天者。智現淨土令見。轉彼信天為勝之心故。四五六入眾生身心行三種智者。依覺觀眾生。謂煩惱亂心通名覺觀。隨說對治故。七入隨順等者。謂眾生萬品對各異故。總言之。一切處故。八入示現遍行智者。眾生思覺心多。佛悉遍至彼心所至。先與同。後說過斷故。九順行等者。眾生造順世間行者。亦先同後斷故。十逆行等者。無漏行能違生死。佛久脩滿今示脩故。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皆是為眾生故說同。其事同世故思議。所作難測故名不思議。餘准思釋。
  自下第二明解脫大中三。初標。次略辨。後此十下結廣。略辨中十句。一不思解脫者。謂依神轉變外事妙用難測故。二無礙者。以願智力。能速至十方無量世界。而無礙故。三淨觀察者。淨智所知故。淨行有三。一知世出世。約位分別。二知學無學。約因果分別。三知聲聞等。隨人分別。此是所知自在。前二是通。後一是智。此知三乘根性有障無障。上知佛。下知二乘。智優劣故。並是淨境故。名淨智差別。四普照明者。隨意轉事。謂隨眾生。於一切色像門。示現種種自在身故。五如來藏者。是法陀羅尼。謂所知真性蘊恒沙德故。六隨順等者。能破他言。而不退故。七通達等者。於三世劫。隨意迴轉故。八法界藏解脫解脫者。梵本唯有一筒解脫。無重言也。謂一切法一切種因緣集智。此中法者。世諦萬有非唯一故。名一切法。眾生所迷多在世諦生著。不會真諦。要善達世諦因緣。稱虗實而知。得名善化。此同上集知。九光明輪者。光不離身而普照故。十無餘境界者。依一切時。知無量世界眾生心故。後結可知。
  第三三昧大。第四總持大。第五神通大。並准前解脫大中。略廣標結等應知。大盡分竟。
  自下第五大段。釋名分中三。一能受諸佛雲雨說法故。名法雲地。二佛子此菩薩以自願力下明能注法雨滅眾生煩惱塵燄。名法雲地。三佛子此地菩薩於一下明能注法雨生物善根。名法雲地。
  初中若從所受。應名法雨。若從能受。應名法海。今但就彼受法之處。名法雲地。是故論釋。一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者。此所聞法寬廣遍覆。是故名雲。與法相似也。言如虗空身遍覆故。明能聞法身。謂受雲出處。其唯虗空故。說能受法身如空。若隨對於佛。則佛身如雲。說法如雨。此所受若雨。能受如海。若對所說法。如雲遍覆。則所受若雲。能受如空。二滅塵。三度生。論顯可知。
  就初中。先總明成就念力者近說受持義。二於一念下明能受法。於中三。初於佛所聽受多法。二佛子譬如大海下於多佛所聽受正法。三解脫月下。問答顯前二分齊。
  就初中。有法喻合。論釋中二。先總釋。謂十方諸佛同時說名說眾多故。後別中三。一釋初法說內無量法明也。二入如來微密處釋合中微密法雨。三速疾釋一念須能受。以此地中聞勝故。能多受法。所受雖多。若是麤淺。不足為難故復云密。法雖多密。若積時漸受。亦不為難。今復一念速疾能受故。是勝也。論云。是中無量下別釋前三。初二是所聞法。後一顯能聞之德。先解所聞法。謂性故作故開為二相。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說授眾生。名之為作。別釋性中。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大法照是脩慧智所攝受故。云何作大法雨。如大雲與他法雨故。下釋能聞。起信名受。領教名安。是文持取義名攝是義持也。攝受前文義不失名持。論經名安為堪。名攝為思。
  第二釋於多佛所受法中。大海喻有四義。相顯可知。
  第三問答辨分齊中二。先問。後答。答中亦二。先授量顯示所聞廣大。顯前初段。二如一佛所下。類多佛。顯前第二段也。前中云三世法藏者。論釋於法界中三種事藏。謂明照雨為三種。蘊在法界。名為藏也。
  第二釋名中二。初寄雲電等。以顯菩薩能化之德。後一念等下明化時促。於上等處。明化處廣。餘是化益勝。又雲雷電等。如論應知。
  第三釋名中。八相現成漸增物善。文易可知。
  第六大段。明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中。論開為六。一依內者。通依內德。此有四種。謂一不思解脫。二三昧。三起智總持。四神通。此亦是前大盡分中五種大。以智與陀羅尼大合。說為四。以並是此地德用故。同說此文略也。二隨其心念下。依外大神通業用依外境起三即前門中互相作力名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此後二門。經文是一。義開二釋。故為二門。四或隨心念相一念中示現下。作住持相。常用不絕。五爾時會中下。是令喜相斷眾疑惱。六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下。是大勝相超過前地。
  就第二依外通業用中。外事地等是所動。剎依報故也。復有外事自他身等。是後現身等。即正報也。何故身等說為外邪。釋以對前解脫大等。是內得故。說此身等以為外事。
  三自相亦二種。一轉外事等云及他身俱名外等。二應化自身等此二亦攝此一段文也。初轉外事有三。一是同類略廣轉。二垢淨異事轉。三塵容世界等是自在轉。第三自相可知。
  第四作持中三。初總標。次示現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