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不應難言誰聞聲。佛法中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能說。偈云。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說。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
  三就無礙法界者。謂傳法菩薩。以無[得-彳]法界耳。聞無[得-彳]法界法。能聞所聞。皆遍法界。如是之聞是此聞也。上來釋文竟。
  二問答中四。一問依上諸說耳等能聞。何故言我聞耶。
  答佛地論云。癈別就總。故稱我聞。
  二問說此經時。聲聞在會。如聾如盲。又傳教弟子。當時未有此稱我聞定是誰耶。
  答此有三釋。一云餘人稱故。無前難也。然有三說。一弘廣菩薩。稱此我聞。故涅槃第四十云。我涅槃後。阿難比丘所未聞經。弘廣菩薩當能流布。阿難所聞。自能宣通故。二通諸菩薩稱其我聞。故菩提留支譯金剛仙論云。佛在鐵圍山外二世界中間。召集阿羅漢八十億那由他。菩薩無量無邊恒河沙數。結集大乘。當於爾時。菩薩聲聞皆云。如是我聞。佛在其處。說某經。廣如彼說。三文殊師利稱故。智度論云。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結集摩訶衍。為菩薩藏。亦不可說阿難對於文殊作結集主稱我聞也。
  二云展轉從他聞故。稱此我聞。亦離前難。故報恩經第六云。阿難從諸比丘邊聞。或有諸天。向阿難說。
  三云阿難親聞故。而稱我聞。為有四說。一如大集法經說。有三種阿難。謂阿難陀持聲聞法。阿難陀跋陀羅持緣覺法。阿難陀婆竭羅持菩薩藏。金剛仙論及真諦般若疏。引闍王懺悔經等。並同此說。此諸經論。既說阿難有其三種。海稱我聞。則離前難也。二阿難先未聞經。佛重為說。故稱我聞。亦離前難。故報恩云。阿難未為佛侍。二十年中。佛所說法。因阿難請。並為重說。三阿難得勝定總持等故。金剛華經云。阿難得法性覺自在王三昧故。如來前所說經。皆能憶持。與親聞無異。涅槃云。阿難多聞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與無常義。四阿難是大菩薩。故得親聞。不思議境界經云。爾時復有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連乃至云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首。皆已久脩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釋曰。准此經文。為究竟說。前諸說者。皆方便爾。
  三問傳佛教者。何不稱名。但云我聞。
  答恐濫同名失故。他亦有我豈無濫耶。己身稱我。定屬自故。故無濫失。
  四問一切佛教。說無我人。何故經首乃稱我耶。
  答此有兩釋。一依智度第二。略由五義。一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說我。非實我也。二世界語言。有三根本。一耶二慢三名字。初二不淨。後一是淨。一切凡夫具三種語。見道覺人有慢名字。無學聖人。唯有名字。內心不實法隨世界人故。共傳是語。三除世邪見。四順俗無諍。五若佛弟子。著無我相。容可難言。既知無我。何故稱我聞。諸法尚不著。何況著無我。
  二依瑜伽第六。略由四義故稱我聞。一為世間言語便故。二為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斷除決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得失。令生決定信解心故。顯揚第九雜集十三。皆同此說。問答竟。
  第三時成就中四。一通顯時分。二別釋一時。三辯體。四問答。初中二。先述古德。後依論釋。前中三說。一菩提留支云。時有多種。謂一念時。日夜時。百年時。一劫時。春夏秋冬時。今言一時。非此等時。正是如來說此經時。
  二長耳云。時有兩種。一半音時。對緣不遍。二圓音時。對緣普遍。又云。梵音劫波。自有三種。一迦羅時。此云別相時。如說戒律時。大戒時得聞。小戒時不得聞。出家時得聞。在家時不聞。國王得聞。餘人不聞。二三摩耶時。此云破邪見時。謂五部阿含九分達摩。不簡白黑。一切得聞五。部者謂長中雜增一百部也九分者。謂一分別說戒。二世間。三因緣。四界。五同隨時得。六名句文。七集定八集業九諸蘊。一分各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萬四千偈。如真諦部執記第一卷及智度論說。三世流布時。如說一時佛在恒河岸。一時在申恕林等。今言一時。依後二說。或依第三。
  三真諦云。時有十種。一佛出世時。二說正法時。三聽時。四持。五思。六脩。七下善根時。八成就善根時。九解脫善根時。十平等捨心時。(謂心離退離動棄法。拔沈抑浮。調停得中。念捨平等。得入正法。今此通四也)二約論釋中二說。一梁攝論云。時有三種。一平等時。謂無沈浮顛倒故。二和合時。謂令能聞正聞故。三轉法輪時。謂正說正受故。今云一時。通此三種也。二智度論云。時有二種。一迦羅時。通假及實。內外通用。二三摩耶時。唯假非實。今云一時者。是後所攝。
  二別釋一時中三。一依功德施般若論云。一時謂說此經時。餘時復說無量經故。
  二依佛地論。自有三說故。彼第一云。言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云何言一。二云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