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三云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
  三依此經。始成正覺時。一剎那。或無量劫。融無障礙。乃至具攝一切法界。無不皆盡。方名一時。
  三辨體中。一云與時大小宗中通有四說。一依薩婆多及經部宗。蘊門俱以五蘊為性。界處門中。有為為性。
  二依大乘法相。五蘊門中行蘊所攝。界處門中。法處法界意識境故。佛地論云。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色心等上總假立故。是不相應行蘊所攝。
  三依無相者。智度論第二云。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所有。蘊界入所不攝故。乃至云。如是等種種。除邪見故。不說迦羅時。說三摩耶時。答曰。見蔭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有別時。所謂時方離合一異長短等名字。凡人心著。謂是實法。以是故。除棄世界名字語言法。釋曰。此以離相為性也。
  四依相無相無礙者。謂一之與時。皆是德相。應機之具。是故一收一切數。盡為一體。一時攝一切前後際劫。盡為時體。乃至各具無邊無盡理事無礙法界。以為其性。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不離此故。染界妄心所現一時。於此一時。即是不是故。
  四問答者。問說處城國既具標名。說時日月何不別顯。
  答且依標總由二義故。但云一時。若據別顯。許亦無失。言二義者。一言略義同。故云一時。謂佛說法。或一剎那。乃至多劫。一期究竟。總名一時故。二語言便易故。言別顯無失者。即如此處文云。始成正覺故。又別行十地經云。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涅槃云。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故。仁王云。年初月八日。方坐十地故。如是等文。處處皆有。不可繁引。上來第三時成就竟。
  第四主成就中三。先得名。次出體。後問答。初中三。一佛。謂佛陀。此翻為覺。即圓滿大智照用者也。所照是何。謂菩提法。即真俗無二無障礙法界境也。二依佛地論第一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名為佛。三依此經宗。始本無異之智。照法界法。無有差別。名之為佛。下文云。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故。普照境界。同一法性。始本冥會。境智一如。名之為佛。
  二體性者。依佛地論。五法攝大覺地。謂四智及清淨法界。依此經宗。具攝無邊無礙法界一切諸法。乃至三種世間。總攝為體。
  三問答中三。一問說此經者。或佛自說。或菩薩說。或佛菩薩光明中說。或神天等種種類說。何故今此唯稱佛耶。答說雖多類。莫不皆承佛力。佛為主故。證信勝故。但標佛也。故智度云。若不推從佛聞。則諍論起故。
  二問。大師具有十號。何故經首唯標佛稱。答依真實論。佛具十義。餘號不爾。故但云佛。十義如前具釋題目中說。
  三問說此經佛。為他受用。為麤化身。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他受用。則不應在摩竭提國。又與十地偈頌相違。彼云。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於彼。若麤化身。則不應名毗盧遮那。現相品云。毗盧遮那大智海面門舒光無不見。如是等文。諸會皆有。如何釋通。
  答說此經佛。非唯他受用。亦非唯麤化。所以者何。十身說故。謂如來身應機而有。機宜無盡。佛身亦然。故說十身。意顯無盡。然佛一身與無盡身。非一非異。何以故。由是佛故。入法界名號等品。皆說一身。或稱釋迦牟尼。或稱毗盧遮那。或稱悉達多等。故無違也。十身者。如別行章說。上來第四主成就竟。第五處成就中。總標摩竭提者。西方諸佛六說不同。一云摩竭提者。總相而名。謂之善勝。善中之勝故。或善即勝故。二云摩不也。竭惡也。提處也。由此處所無惡法故。三云摩不也。竭害也。提處也。以此國無刑戮。有犯死者。置之寒林故。四云摩遍也。竭提聰慧也。言總慧之人。遍其國內故。五云摩竭星名也。提處也。以此國界屬彼星故。六云摩大也。竭提體也。言此國於五印度諸國之中。境界最大故。上六說中。今用表法。第六為勝。謂所明法界廣大包含故。或通初四。理亦無違。
  自下第二。別顯四成就者。一別顯處深。二始成下別顯時遍。三其地下別顯處嚴。四爾時世尊下別顯主德。初中二。先釋文。後問答。前中云阿蘭若法菩提場中者。今勘梵本。正云達摩阿爛攘。此翻為法閑寂。亦曰法無諠諍。此名簡異事無諠諍。謂事寂事諠。時處必異。法無諠諍。諠即無諠。故曰達摩阿蘭若也。即由此理。凡譯梵言。不必皆迴。故阿蘭若有其三類。一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磧處也。二摩登伽阿蘭若。謂塚墓間。去村落。一俱盧舍。依婆沙一百三十六說。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今計二尺為肘。四肘即八尺。總有四千尺也。依正量部。一俱盧舍。一千弓量。八尺為弓。總八千許步。當此減四里少許。真諦釋云。阿蘭若者。名無聲處。謂無聚落聲。無採斫聲。無闘諍聲故。三達摩阿蘭若。即此所明。具釋如前。
  言菩提者。此云所覺法。即真俗鎔融。無礙法界。於此證會故。場謂檀場。譬類之名。如世壇場靈祇棲託。佛為眾聲靈祗之最。託跡所依假其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