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如來光明網覺悟之品。唯依主也。
  二來由者。略由二義。一由答前八問故來。謂一佛放光照遍法界。此答威德如日威光。一舉能現一切事物。二光所現剎。答開示之意遍歷諸句。三光現剎中有佛菩薩。答剎莊嚴。四文殊說法顯佛功德及真實理。答佛性。五光所覺悟諸來菩薩。各於本剎淨修梵行。答佛剎清淨。六諸來菩薩本剎金色乃至平等色等。其中有依體立名者。答剎體性也。如以金為體名金色金剛為體名金剛色等。七諸來菩薩本剎各各別別成。名體亦異。此答剎成就。八光所照剎中。皆有百億如來成正覺。此答佛大菩提。亦可眾見世尊。遍空世界中。皆坐蓮華藏師子座。是答佛住。佛知大眾心念請已。各隨其類為現神通令眾皆見。是答佛威德。餘如前說。
  二顯前二品名諦別遍。即是此品融遍故來也。謂前所明名諦一切方遍一切。今此品明佛及眾會。一即一切前後共顯。是故來也。
  三宗趣者。以佛光照一切剎中菩薩為宗。覺悟彼諸菩薩令來此為趣。宗趣門中但說宗趣。不煩強說餘法。
  四釋文者。此中光處照所大數有二十六節。於中前九別顯。後十七同辨。則為十段。此非二十六度放光。亦非一放。而次第巡照。但一放光同時頓照盡空世界。然以言不並彰。說有前後。又為引機入法。令漸覩見故。說有二十六節也。
  就初段中二。先明佛以身光照現事境令眾目覩。後爾時一切處文殊下智光讚述令眾悟法。或此智光之言。但是分文。非顯經稱。經名如來光故。今正文殊菩薩門故。前中二。初顯能照之光。後照此下明所照之境。前中文云足輪下者。謂足下輪相中也。足下放光表三義故。一涉達所因起自足下。時行萬行信為至初。為表說信故此放光也。二信望後住最為至劣。足下於身獨為至卑。表說劣門故此放也。三表為本所依之義。謂身能步涉依足下為本。將詣菩提。信為根本。故此放也。下文云信為道元功德母。智度第九云足下放光者。身得住處。皆由於足。與此得也。言百億光明者。顯光數也。以所照世界雖無邊限。然彼悉與娑婆世界及密訓等。是得類剎皆有百億四天下等為所照境。是故光明亦放百億。
  二所照境中二。先照現本剎染淨等事。二如此處下現自法會普遍之相。前中三。初總標。次百億閻浮下別顯。後其中下通結。初中照是能照光。此三千等是所照境。然此界量諸說不同。若依真諦部異執記云。以一四天下為一數。從此一數至十。十至百。百至千。是小千世界。三倍小千。為三千。謂一倍至十小千。二倍至百千。三倍至千千。此為三千世界也。又作三倍增。以為大千。謂一倍至三千。二倍至百三千。三倍至千三千。此為大千世界也。若依長阿含第十八云。千日月。千須彌山。千四天下六欲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界名三千大千世界。雜阿含第十六。亦得此說。若依俱舍十一。釋有二義。初明依處分量。後正明三千大千。言處量者。彼云夜摩等天宮依處量有幾。有餘師說。此上四天依處量同妙高山頂。有餘師說。上倍倍增。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等一四州。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下三靜慮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言三千者。彼云齊何量小中大千。頌曰。四大州日月。蘇迷慮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順正理三十一。大同俱舍。然說三千大千。唯至梵天故。彼云聖教唯說至梵世故。依大乘中。亦諸異。雜集第六。佛地第六。瑜伽第二。智度皆同。前引長阿含等。若依顯揚第一。大意同前。然說三千世界三灾所壞。故知初禪小千。二禪中千。三禪大千。若依金光明。三千世界遍無色界。彼云是諸仁王。手擎香爐。供養經時。其香遍布。於一念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乃至百億非想非非想天。若依此經。唯至第四靜慮。故次下云照百億色究竟天。問此上諸說。何者為定。
  答若約至教定量。則此經為定。若依各隨機說。則一切皆定。
  二別顯中三。初辨照現人中。次百億菩薩下明照現八想。後有百億須彌下照現欲色天。初中三。一四州。二大海。三輪圍。四州者。按俱舍等說。中印度當閻浮提中。從中向北。三處各有三重黑山。黑山北有雪山。雪山北有香醉山。香雪兩間有阿耨達池。池側有林。名為瞻部。樹形大高。生果甘美。洲因林稱。亦依果名。號瞻部提。提此云洲。綴文習古。猶曰閻浮。弗婆者。此云勝身。勝餘州故。提如前說。瞿耶尼者。或曰瞿陀尼。瞿牛也。陀尼貨也。交關貨易用牛如錢故。鬱怛羅句盧。此云勝生。亦曰勝處。以彼洲人。定壽千歲衣食自然故。佛本行集經第十三云。此閻浮提縱廣正等七千由旬。西瞿尼八千由旬。東弗婆提九千由旬。北鬱單越十千由旬。俱舍十一云。南瞻部如東三邊各二千。南邊有三半。東洲如半月。三邊如瞻部。如東邊三百半。西洲圓無缺。徑二千五百。北俱盧。畟方面各二千等。釋曰。此中二千三半等數。皆由旬量也。四洲人面。各象當洲地形。二大海者。謂外醎海。三輪圍者。帀此四洲鐵圍山。謂須彌山在四洲處中。四寶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