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金。東銀。南吠瑠璃。西頗胝迦。從此外有重金山。周帀圍繞。一由乾陀羅。乃至第七尼民陀羅。此七山外有四大洲。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八中洲外。有八十億小洲。此外方有鐵輪圍山。周帀如輪。此上九山。皆下入海。八萬四千由旬。住金輪上。若依俱舍。九山入水。皆八萬由旬。若論高量。唯須彌與入水等。餘八望須彌。半半漸卑。謂由乾陀山。四萬二千。乃至鐵圍三百一十五由旬半。餘一百八十步。此依三十里由旬計也。九山縱廣。皆等高量。若依俱舍。高廣數准折可知。
  出其九山間有八大海。前七名內。廣同內面山量。第八名外。廣三億二萬二千由旬。此依十十變數量也。問一三千界內。計有萬億四天下。何故此中但云百億。
  答此之數量諸說不同。然有二種。一經論翻異。二數法差別。初翻異者。如俱舍翻洛叉為億。此經譯俱胝為億。故此中云。光照一億十億百億千億等。梵本皆曰俱低為億故。此中云。光照一億十億百千億等。梵本皆曰俱低。測法師深密經記。第六中云。俱低相傳釋有三種。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謂此一俱胝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百千數。
  二數法差別者。按此方黃帝笇法。數有三等。謂上中下下等數法。十十變之。中等數法。百百變之。上等數法倍倍變之。諸經論中數乃四等。謂下中上上上上。下等數者。如俱舍第十二云。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祇耶。是其一數有一無餘。數始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低。乃至十大跋羅攙為阿僧企耶。印度俗中。亦同此說。又諸經論。億萬已前亦同此變。中等數者。百百變位。故大婆沙一百七十七云。積一至百千名洛叉。洛叉至百千。名俱低。百千俱低名阿庾多。佛本行集經第十二云。一百百千是名俱低。乃至廣說。皆百百變位。二[?夕]一百百千者。一百千是萬也。一百箇百千是億也。梵文巧略千字兩用。又此經阿僧祇品。晉朝本云。百千百千名一俱梨。今此本云。一百洛叉名一俱低。斯並依中等數也。上等數者。千千變之故。大智度第四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佗。上上等數者。位位變之。謂將總位為後。別不數積。此別數等前總位故。此經阿僧祇品云。俱低俱低為一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佗。乃至廣說。皆倍倍變。若依十十變數。則一三千界有百億四天下。若依百百變數。則有百億四天下。今計一小千界。有一千四天下。數此至百萬。名為萬。是則中千。總有十萬。計十中千。乃有一億。百中千有十億。千中千有百億也。
  二照現八相中。但顯五種。餘隱略故。不說。問佛此放光。是成道後。第二七日。如何現前。生受出家。現後涅槃。
  答下文云。佛於一念。顯現三世一切佛事。八相微細也。一一相內具餘七故。
  三照現欲色天中及後總結。並易可知。
  二現自法會中二。先現本會。二佛神力下現新集會。前中云百億如成。亦如是坐者。此明一會遍一切處。非是多處。各別有會。餘遍法界。世界中亦如是遍。此乃圓融自在法會。非餘境界。
  二集新眾中。佛神力者。是前各隨其類。現神通也。問前品已說文殊新集。何故今此更說新成。
  答今言新集。只是前品新來說法所由事須還牒彼故。問此中現同前品文殊金色界來。復言文殊遍一切處。定不相違。
  答法界之身常來遍不相障[得-彳]何以。故即體即用故。此即佛以法界身。放法界光。令眾以法界眼覩文殊法界身。如方為行所似跡境。
  二頌中十偈總意顯一切相即平等無差。於中分二。初一頌反顯其義。後九頌順釋。初頌意云。答謂離染。外得解脫。不染著世者。此非證理之智眼。梵本云彼。聖道眼下九順釋中。一出佛體。即無體無體即體。二見剎及佛不[得-彳]依。正歷然而一性平等。曾無動搖。是不壞二相也。三即佛及所說平等也。四見佛及自身位平等第三句釋無能證智無住法性。五知五蘊即無為。故不墮數。數即差別之異名。六遠離世出世三見名超越。若知法者。知彼二性平等之法。七於迴向菩提。能所心平等。大品云。須菩提言。迴向心不在菩提心中。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帝釋難云。何故爾耶。須菩提言。不以世諦如幻夢說。但以第一義諦說。是二心虗空非心相。乃至云。若有二法。可有迴向。譬如我東西行。南有止宿故。迴東趣向東。與迴向處有異故。可有迴向。不得但有東而言迴向。無有異故。八出眾生生與我平等。九解了一多平等。謂解多由一起。解一由多生。無一不成。無一不成來多無多。亦無一多。彼一多相由生盡故。一多之念息。一多相平等。此會差別歸平等性。是理事無[得-彳]。非事事無[得-彳]。應審其文。勿謬解也。
  第二節光照十方各十佛土長行得義。十偈分二。初六歎佛德。後四歎菩薩。前中初一歎佛苦因為物求菩提。上半所為。謂無明故造業。貪愛故潤業。生死境轉。此二為彼除。此求菩提也。准梵本中。第二句應云愛刺。但隨遂下半明能為可出。二欲佛為物轉不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