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五教章集成記
 宋 希迪述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序

  周易繫辭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伸音)也。龍虵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故我毗盧遮那如來。按海印發輝。融金山特說。其名大方廣佛華嚴經焉。
  唐國師賢首尊者。得門而入。作一乘教義分齊。以示未悟。記釋雖眾。莫造其源。是以法真大師嘆云。嗟乎宣政之來。佛祖奧義。經論大途。陸沉迨盡。耻賢首之業。沒世而無聞。欲述自悟。大願未終。奄然歸寂。唯存焚析薪。自答同教策。心經連珠記。盛行於世。遂使華嚴宗義學。得以為矜式。(希迪)無似。濫製斯文。皆准大師乘教切當之說。以為主意。前諸記銷文指事。亦間用之。而教章之旨豁如也。庶得說聽之家不至多岐而亡羊矣。 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也。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故詺其記。云集成爾。
  時大宋嘉定戊寅歲仲春一日(希迪)謹敘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卷第一

    武林住惠因沙門(希迪)述
  略釋此章分三。初詮旨標題。華嚴者。所依經也。備乎本疏。而言一乘者。賢首曰。一者無他義。乘者運載義。圭山曰。統収不異。謂之一。運載含容。謂之乘。故名一乘。即一佛乘。謂教理行果。總名為乘。皆有運載義故。又不一名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諸法互相涉入。事事無[得-彳]。相入相即。無不鎔融。同一法界。皆如幻故。故大經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總一切法。都是一乘。教義者。可堂曰。方餘疏鈔。但是所況。并分齊義。並如下釋。然此一題。能所兩重。初者章是能釋。上皆所釋。二者華嚴能詮。次六字所詮。從詮就旨。以立章題。全取他名。有財釋也。其崔志遠傳中。一曰華嚴五教章。一曰華嚴一乘分教記。作者一時略舉耳。
  二國師嘉號。京大薦福寺。京者大也。總指其處。即有唐西京。古之長安。今之永興。大薦福寺者。別指述處。揀非安國荷恩等處。梵云毗呵羅。正云尾賀羅。此云行處。出家道人。所行止處。今云寺者。自摩騰初來漢國。同諸賓客。權止鴻矑。後建伽籃。標名白馬。因得寺名。沙門等者。正舉能述人。沙門梵語。具云室囉末拏。此云勤息。故經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然有勝義世俗示道行道之異。如十輪經。次之二字。即教主名也。字之與號。俱稱賢首。生有唐。為金輪皇帝之師。如傳廣述。言述者。禮記云。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武王為子。父位之。子述之。又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今賢首不敢有作。亦祖述而已。
  今將下三正釋本文二。初約所依。以定宗如來者。圭山曰。一乘主即十身。海即者。即本經所依定也。下文曰。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不同三乘等依佛後得智出。故標海印。清凉曰。海印是喻。從喻受名。謂香海澄渟。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於中現。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無雲。列宿星月。炳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渟清淨。至明至靜。無心頓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並在智中。如海含像。故下經云。如海普現眾生身。以此說名為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正覺名無量。非唯智現總。亦依此智頓現萬形。普應諸類。賢首品云。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量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廣如賢首品疏說。問賢首品有十種三昧。何獨依海印。答初一無不攝。故地論云。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也。又出現品。是佛菩提。賢首品謂普賢等。故探玄曰。海印有二。一約果位。如前差別無盡教法。皆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然。圓明顯現。二約因位。要普賢等諸大菩薩。方得此定等。釋曰。雖因果不同。德用相似。如賢首品疏。會虗空喻云。彼就果行。此就因德。然普賢行德。似同佛果。是故皆以虗空為量。上下文中。皆同此說。思之。然儀式不同。曾無出入。言三昧者。探玄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均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納法在心。名為正受。
  建立下。演玄言以開釋二。初分門。
  初明下。二隨釋有十。初建立一乘三。初標章。言初明建立一乘者。孔目曰。一乘法義。佛及普賢。果則同。約不可說與可寄。言則異。
  故地下二引證。探玄曰。有說能詮之教為因分。所詮之義為果分。此說甚踈。鎮國曰。全乖文旨。又曰。直望論意。即指義大為果分。故不可說。說大為因分。是則可說。更以義取。略有二種。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證智為果分。方便寄法等。並為因分等。二約究竟佛果。對普賢因說。義通一部。釋曰。初唯約十地。二約究竟等。對詳可見。
  問薪引探玄後段如何。答以別為總。問奈何祖自云。此義通一部經中大意。答清凉曰。豈不向言宜同果海。有能所同。因果非一。即曰宜同。則因果非異。非一非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