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而前前非後後如燈焦炷前焰非後焰雖前後不同不妨相續無始至今。
  △三明身心相依以立。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身心假合者互相資持如束蘆故謂身心為二而不相離故言似一前後生滅而恒相續故曰似常。
  △二別明染淨因果二初染五初因迷起執。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凡愚不覺者無明覆故執之為我者即我執俱生。
  △二因執起惑。
  實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我)嗔(嗔違情境恐侵害我)癡(非理計校)等三毒。
  實此我故者即我執分別寶者愛重義故即起已下因執起惑由我執故生煩惱障煩惱障品雖復有多三毒勝故貪者成唯識云於有有具染著為性於順情境起愛著故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注意可了圓覺又云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癡者於諸理事迷暗為性由癡覆故於逆順境不能了達遂起貪嗔言三毒者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喪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法身慧命故名曰毒。
  △三因惑作業。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擊者熏動義即以三毒為能熏意識為所熏如風擊靜水以成波浪言發動身口造一切業者即前十惡等。
  △四因業感果二初總示二初二報差別。
  業成難迯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共業所感)。
  此報有二謂五道等身為正報三界九地為依報由造十惡受三途等苦由修戒善受人天樂故云受五道等(注云別業所感者人天造受不同故)三界勝劣者如以欲界望色界則色界為勝欲界為劣以四王望忉利則忉利為勝四王為劣(注云共業所感者多人同造同感故名曰共)。
  △後三道不斷。
  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
  金剛經疏序云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故經論呼人為數取趣謂數數起惑造業受報故中論染染者品云經說貪欲嗔恚愚癡是世間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緣起於三業三業因緣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證此可知。
  △後別顯果相二初明二報無窮。
  身則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
  (△註明四劫狀二初廣敘成劫三初躡前標舉)。
  (從空初成世界者)。
  (△二正引俱舍四初總明器界成立始)。
  (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再〕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义始作金剛界)。
  (△二別明器界成立相二初正示)。
  (次第金藏雲布〔再〕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梨醎海外輪圍)。
  (△後結二初處)。
  (方名器界立)。
  (△後時)。
  (時經一增減)。
  (△三辨正報成義)。
  (乃至二禪福盡下生人間初有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別經十九增減)。
  (△四總結時數)。
  (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
  (△三會外宗三初總會四初標舉)。
  (議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虗無之道)。
  (△二辨異)。
  (然道體寂照靈通不是虛無)。
  (△三縱奪會釋)。
  (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
  (△四結)。
  (故指空界為道)。
  (△二別會三初合一氣)。
  (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再〕下不流陰氣凝也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
  (△二記三才)。
  (梵王界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禪福盡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備矣)。
  (△三合萬物二初正會)。
  (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也)。
  (△後結示)。
  (此當三皇已前穴居野處未有火化等)。
  (△三遣疑二初明錯謬異說)。
  (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
  (△後重釋二教不同所以)。
  (佛教又緣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內外教文不全同也)。
  (△後略辨餘三三初住)。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
  (△二壞)。
  (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三灾)。
  (△三空)。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空中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後結無窮二初法。
  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
  △後喻。
  如汲井輪。
  (△註二初對世教辨優劣)。
  (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云虗無混沌一氣等名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遍成住壞空終而復始)。
  (△後結功超勝)。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