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禁
亲王不许出城。祖制原无此禁。惟国初事体隆重。凡出入必奏请。并迎送先后。亦太祖自定。后仍之。凡迁居省墓。必奉旨方行。当事者不察本末。因之推及郡王、将军、中尉以及庶宗。而条例中又有无故出城之语。牢守不动。此是何说。今其禁已开。有登贤书者。亦其势不得不开也。 【 宗室子孙亲尽即当听其各谋生计。既造就有用之人才。又节省无穷之禄米。】
涌幢小品卷之六
祖陵
洪武初年间。迷失祖陵。未知先骸厝所。遣官于泗州城西相河坝。岁时望祭。十七年。有朱贵者。先充龙骧卫小旗。泗州盱眙县招贤乡人。年少。回家祭祖。捧祖陵家图。亲赴高皇御前。画图贴说。识认宗室相同。因愿守祖宗根本。高皇大喜。除授署令。后改为奉祀。赐贵田宅、钞币、等物。令世袭。主奉祭祀。其陵庙尚用黑瓦。至宣德中年。始易以黄。
朱巷
高皇系出句容。历世墓皆在朱家巷。既迁江北。熙祖葬泗州。为祖陵。仁祖葬锺离。为皇陵。上都金陵之癸卯。追封。立石句容。上自为文。题曰。朱氏世德之碑。实宋龙凤九年事。既即大位。刻石于临濠之陵。并祭四代祖考。既得泗州图帖。立为祖陵。则并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至嘉靖十一年。县人都御史王ド涎浴F涞刈婕!C髟靥熹暧耠骸Jプ姹文中。乞加崇封。遂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驭、勘上。自句容县西门。出行十一里。过二小山。地名通德乡。有一土穴。树根在内。原系栎木四枝。屈曲向上。枝头各有五指。乡人异之。呼为龙爪。今枯朽。惟有穴西田一段。各众称即朱巷故址。量丈尺。得地五亩。见今民杨春为业。自巷基西行一百五丈。斜坡土脊一段。株木一颗。木下一。故老相传朱皇帝家坟。量丈尺。得地三亩。遍生荆棘。并无丘垄。石碑西北。古庙一所。壁画神像。并书句容朱安八字样。石香炉上。刻朱乡社二十八户置。凡七十六字。总是一片荒坡。上曰。既无实迹。且罢。
陵像
孝陵神道。可十余里。循山而下。稍稍纾曲。石像十八对。皆有台。想孝慈皇后葬时。都已制成。天寿山神道。长亦如之。径直。有上下龙凤桥各一。盖水自塞外南注。折而东。穿过神道。局面宽广完美。真大地也。石像。宣德中始制。世宗时。神道始石砌诸像。并护以石台。盖文皇虽营寿陵。葬仁孝皇后。而其时屡出塞逐虏。重以南征。军兴劳费不可言。又建两宫。改筑三殿。其时物力大匮。无暇及此装饰工程也。
陵户
祖陵洒扫户。二百九十三。无礼生。皇陵则三千三百四十二户。礼生二十四。亲亲之杀如此。自孝陵而下。各设军卫。则五千五百。然犹未及汉立县之盛也。
九陵
天寿山九陵。长陵居中。惟景陵居左。献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皆在右。永陵又在景陵之左。是左二而右五矣。泰陵临溪水。直流二十里。制又卑隘。伤哉。伤哉。当时大臣不得辞其责。康陵中断。岂尽人事。亦若天人之穷。乃昭陵在各陵之右。寿陵又在其下。未知形势何如。今曰定陵。
陵祭
太祖得濠州。自往致祭。礼用缌麻。特制布白缨衫。比缌加重。恐改葬泄灵气。培土加封。文皇入金川门。先谒孝陵。方即位。凡忌辰。上率百官亲祭。至骑行。不用法驾。既迁北京。皇太子亲祭。宣德中。留驸马颛职祀事。长陵复土。宣宗自祭。间遣亲王。或改驸马。以后南改魏公。庭臣皆陪。北则兼用勋戚。庭臣分陪。此辟如人家上坟。子孙那得恝然。南京隔远。无如之何。天寿山相近。天子岁一亲行可也。
宣宗奉皇太后谒二陵。归见耕者。亲下马问之。亲举耒者三。因录其语。示蹇夏诸大臣。其文曰。庚戌春暮。谒二陵归。道昌平之东郊。见道傍耕者。a而耕。不仰以视。不辍而休。召而问焉。曰。何若是之勤哉。跽曰。勤。我职也。曰。亦有时而逸乎。曰。农之于田。春则耕。夏则耘。秋而熟则获。三者皆用勤也。有一弗勤。农弗成功。而寒馁及之。奈何敢怠。曰。冬其遂逸乎。曰。冬。然后执力役于县官。亦我之职。不敢怠也。曰。民有四焉。若是终岁之劳也。曷不易尔业。为士。为工。为贾。庶几乎少逸哉。曰。我祖父皆业农。以及于我。我不能易也。且我之里。无业士与工者。故我不能知。然有业贾者矣。亦莫或不勤。率常走负贩。不出二三百里。远或一月。近十日。而返。其获利厚者十二三。薄者十一。亦有尽丧其利者。则阖室失意。戚戚而忧。计其终岁。家居之日。十不一二焉。我业是农。苟无水旱之虞。而能勤焉。岁入厚者。可以给二岁温饱。薄者。一岁可不忧。且旦暮不失父母妻子之聚。我是以不愿易业也。朕闻其言。嘉赐之食。既又问曰。若平居所G。惟知贾之勤乎。抑尚有他知乎。曰。我鄙人。不能远知。尝躬力役于县。窃观县之官长二人。其一人寅出酉入。尽心民事。不少懈。惟恐民之失其所也。而升迁去。久矣。盖至于今。民思慕之弗忘也。其一人率昼出坐厅事。日昃而入。民休戚不一问。竟坐是谪去。后尝一来。民亦视之如涂人。此我所目G。其它不能知也。朕闻其言。叹息。思此小人。其言质而有理也。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