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所陈无逸之意也。厚遣之。而遂记其语。
国朝谒陵亲祭。自英宗正统后。五朝不复举。盖百二十年矣。至世宗乃克亲行。穆宗一行。神宗亦如之。又以寿工。亲往者三。
寿陵
嘉靖五年。世宗既奉章圣皇太后谒庙。礼成。十五年三月议兴寿工。三月丙子。又奉皇太后率皇后谒陵。发京师。次玄福宫。上戴龙威冠。绛纱袍。躬被??处呆?K。乘龙马。护行。晡次沙河。次日驾发。入红门。至行宫。召谕大臣曰。此处一带。居民鲜少。田地荒落。七陵在此。如何守护。对以量移富民。上不可。再对添设一总兵。南卫京师。北卫陵寝。允之。已谒长陵、献陵、景陵。从致仕官骆用卿之言。定寿域于十八道岭。易名曰阳翠。庚辰。遍谒诸陵。壬午至沙河。敕谕昌平官生父老。免今年粮税三分之二。年六十者。布帛二匹、酒十斤。七十以上倍。生徒给灯油八十斤。遂幸西山。既夕。至玉泉亭。癸未。由青龙桥。奉皇太后登舟游西湖。至高梁桥。入阜城门。
四月十九日。上覆诣七陵。告兴工。往返凡十日。
神皇寿宫在大峪山下。先择廷臣中明堪舆者。大宗伯徐学谟。举南尚书陈道基、通政参议梁子琦、听补佥事胡宥、以往。子琦择献七处。皆以山不当上意。后命再卜。陈、胡、已去。而礼部恶梁躁竞不用。改卜大峪。梁愤宗伯及阁臣。上弹文。二三御史和之。卒不胜而止。然世庙曾欲葬章圣太后于此。而曰大峪空凄。不如纯山完美。其出自世宗圣明自断耶。抑有术者指之耶。圣寿万年。地必上吉。纷纷者何为。
又寿宫皆种栝子松。或曰。申文定阿上意。遣其姻工部郎徐泰时往取。考之阳翠岭兴工。亦采此松。蒙遣者皇甫百泉。泉。苏州人也。
把滑
水东日记云。太宗皇帝初营天寿山。命皇太子偕汉、赵、二王暨皇太孙往视之。过沙河。冻。王请却步辇就行。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宣庙即应声曰。更有后人把滑哩。汉回顾。怒目者久之。此则虽由一时。而后来武定州事已兆于此矣。
永乐五年。皇后崩。未卜陵地。六年。如北京。皇太子在应天监国。次年相黄土山最吉。定名天寿。十一年。上已南还。命汉王奉皇后梓宫渡江安葬。号曰长陵。久之。汉王固请还京。有异谋。
十三年。太宗刺知状。徙王安乐。寻北狩。数出塞。仍太子监国。太孙从行。监北京。从出塞者一。久之。太孙亦还京。至十八年。三殿、两宫成。决意定都。始召太子、太孙、并会北京。受朝。由是观之。六年定天寿山之后。十八年大会之前。仁宗未尝一日在顺天也。沙河把滑之语。考其时。仁宗、太孙与汉王。了不相及。
少昊陵
在曲阜县东北八里。陵前有石坛、石像。有石碑四。高广各二十余尺。龟趺亦长二十尺。其上无字。盖宋时所造。碑成未镌。金兵至。遂寝。亦奇踪也。史记。少昊葬云阳。颜师古注云。云阳。山名。在曲阜。今陵在平地。无山形。陵前又有大石。方广丈许。旧为土壅。嘉靖末。水泛始出。其文云。奉敕修。M源县景灵宫太极观于大中祥符五年三月一日奉安圣祖。遂为大帝立石。圣像。盖宋真宗时所建。老氏之宫也。
尧陵
在曹州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陵上有庙。俗谓之尧王寺是也。皇览云。尧冢在济阴城阳。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云。谷林。即城阳也。水经注云。城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皆立庙。四周有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大饶鱼笋。不敢采捕。前列数碑。枯柏数株。檀桧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有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长栎联荫。扶苏里余。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序云。宋神宗熙宁元年七月。知濮州韩铎上状。请敕本州岛春秋致祭。置守陵户。免其租税。俾奉洒扫。诏给守陵五户。弘治五年。曹州学正濮琰又以为言。且云。元至正间。为水所没。水去。又辟为僧寺。成化初。撤寺为祀。寻废。无以昭祀典。下所司知之。礼部尚书耿裕移文。欲改正祀典。已而不果。欧阳修集载济阴尧祠碑云。帝尧者。盖昔之圣主也。又曰。圣汉龙兴。纂尧之绪。祠以上牺。至于王莽绝汉之业。而坛场夷替。屏慑无位。大抵文字磨灭。字虽可见。而不复成文。其后有云。李树连理。生于尧冢。太守河南张宠。到官始初。出钱二千。敬致礼祠。其余不能读。碑后有年月。盖熹平四年所建。又载尧祠祈雨碑云云。
古陵庙
帝王陵寝。自神农而上不可考。其余皆有异同。黄帝之葬。皇览云。在上郡阳周之桥山。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蓟州志云。平谷县渔子山。上有大冢。旧传为轩辕黄帝陵。上有黄帝庙。封禅书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龙髯之说。魏地形志。赵兴郡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冢。襄乐郡肤施县有黄帝祠。少昊陵已见前说。而遁甲开山图云。云阳。今长沙茶陵露水乡攸县界是也。其地葬处。生铁成坟。颛顼葬顿丘。在濮阳城门外广阳里。崔鸿前奏录云。颛帝葬广阳。下不及泉。九域志云。顺安高阳县有颛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