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请于上司而时蠲减焉狱讼必询其情理考诸律例
而决之有不服请陈于上为雪理焉凡养老祀神表
善赈饥恤穷通货之事时省而敦行之凡山海泽薮
之产资国用者按籍而登焉诸所属衙门如州者职
亦如之庶人在官者县亦如州
皇清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置盛京奉天府所属衙门承
  德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定各县正官知县一员县丞主
  簿
县丞主簿因
事添革无定员
首领官典史一员所属衙门
  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康熙三年大县裁训导小县裁教谕十五
  年复设)
仓税课司大使副使
大使副使因
事设立无定员
阴阳
  学训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僧会司僧会一员
  道会司道会一员江南山阳县河堤堤官一员
  巡检司巡检一员水马驿驿丞一员递运所大
  使一员河泊所所官一员
以上驿丞大使
所官俱因事设立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国初各官满汉间有不同康熙九年改归
  画一正六品京县知县正七品京县县丞各县
  知县正八品各县县丞正九品各县主簿从九
  品巡检司巡检未入流京县典史各县儒学教
  谕训导各县典史水马驿驿丞县税课司大使
  闸官递运所大使河泊所所官县仓大使副使
  县阴阳学训术县医学训科僧会司僧会道会
  司道会

 县令部总论
文献通考
  县令
周官有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而赏罚之
 四百里为县
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故
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周书作雒篇曰千百里县县有四郡
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
 晋谓之大夫鲁卫谓之宰楚谓之令尹
其职一也
 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
 寇
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故甘茂谓秦武王曰宜
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 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
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万户以上
为令减万户为长侯国为相秩次亦如之皆秦制也
汉因之
 汉书曰凡县大率方百里民稠则减稀则旷
成帝绥和元年长相墨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秋
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胡广云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粮入出盗
 贼多少上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
 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
 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又汉官曰明帝临观
 见洛阳令车骑意河南尹及至而非尤其泰盛敕
 去轩绥时偃师长治有能名以事诣堂因取赐之
 下县遂以为故事
其郡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
及丞秩序皆如县道无分土给均吏
 后汉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
 置铁官主鼓铁有工者置工官主税物有水池渔
 利多者置官主平水收渔利在所诸县均差吏
晋制大县令有治绩官报以大郡
 山公启事曰温令许奇等并见能名虽在职各日
 浅宜显报大郡以劝天下诏曰案其资历悉自足
 为郡守各以职职浅则宜尽其政绩不宜速他转
 也
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 宋诸县置令铜印墨绶
进贤两梁冠自晋宋以后令长国相皆如汉制后魏
县置三令长
说在
刺史篇
孝文初制县令能静一县劫盗
者兼理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理三县三年
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者兼理至三郡亦如之
三年迁为刺史太和中次职令其禄甚厚
 后魏孝文以北平府长史裴聿中书侍郎崔亮并
 清贫欲以俸禄优之乃以亮带野王令聿带温县
 令时人荣之
其后令长用人益杂但选勒旧令史为之而缙绅之
流耻居其位 北齐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
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然犹因循
 后魏用人滥杂至于士流耻居之元文遥遂奏于
武成帝请革乃密令搜扬世僮拥芸制浯撬咦苷
集神虎门宣旨慰谕而遣自此县令始以士人为之
 隋县有令有长炀帝以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县
令并增正五品诸县皆以所管闲剧及冲要之处以
为等级唐县有赤
三府共
有六县


十八

百一
十一

四百
四十六


三百
九十六

五百
五十四
六等之差
 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
 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
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令各一人五代任官凡龌
龊无能者始注为县令
 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甚者诛求刻剥猥琐万状
宋朝建隆元年定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