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之故
秩满皆备陈于解由吏部据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
要于铨拟时读之谓之铨头又会历任铨头而书于
行止簿行止簿者以姓为类而书各人平日所历之
资考功过者也又为簿列百司官名有所更代则以
小黄绫书更代之期及所以去就之故而制其铨拟
之要领焉凡县令则省除部除者通书而各疏之
主事四员从七品掌知管差除校勘行止分掌封勋
资考之事惟选事则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检勾稽失
省署文牍兼知本部宿直检校架阁


皇统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汉士人大定三年用
 进士非特旨不得拟吏人如宰执保奏人材不入
 常例承安五年增女直主事一员令史六十九人
 内女直二十九人译史五人通事二人与令史同
 泰和八年令史增十人
架阁库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设仍以主事提控之
管勾正八品掌吏兵两部架阁兼检校吏部行止


以识女直契丹汉字人充如无拟识女直汉字
 人充
同管勾一员官告院提举二员掌署院事


以吏部郎中翰林修撰各一人充
审官院


承安四年设大安二年罢之若注拟失当上令
 御史台官论列
知院一员从三品掌奏驳除授失当事


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官除授并送本院审
 之补阙拾遗监察虽七品亦送本院或御批亦送
 □惟部除不送
同知审官院事一员从四品掌书四人


女直汉人各二人以御史台终场举人择充
  元
元设吏部掌天下官吏授之政令以尚书侍郎统郎
中员外之属
按元史百官志吏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
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
官选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之
格封勋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
统元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
中四员员外郎六员至元元年以吏礼自为一部尚
书三员侍郎仍二员郎中仍四员员外郎三员三年
复为左三部五年又合为吏礼部尚书仍二员侍郎
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七年始列尚书六部吏部尚书
一员侍郎一员郎中二员员外郎二员八年仍为吏
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各一员员外郎仍二员十三年
分置吏部尚书增置七员侍郎三员郎中二员员外
郎四员十九年尚书裁为二员侍郎一员郎中一员
员外郎二员二十一年尚书三员侍郎一员郎中员
外郎如故二十三年定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员额各二员二十八年增尚书为三员主事三员蒙
古必^赤三人令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
马赤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蒙古书写二人铨写
五人典吏十九人
顺帝至元元年十一月吏部兵刑分为二库各设管
勾一员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颜太师等奏准吏部考功郎中
员外郎主事各设一员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至正元年四月吏部置司绩一员正七品掌百官行
止以凭叙用荫袭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明
明吏部设尚书左右侍郎统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
司掌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
按明会典吏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官吏选授勋
封考课之政令其属初有四子部曰总部曰司封曰
司勋曰考功后改总部为选部又改选部为文选司
封为验封司勋为稽勋考功仍旧俱称清吏司
正官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
首领官司务二员


国初设主事司务各四员为首领官有主事印
 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司官革主事印而司务
 亦止设一员各部皆同
属官文选司考功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各二
员验封司稽勋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员


国初设子部四曰总部司封司勋考功设郎中
 员外郎各一员洪武二十九年改四部为文选验
 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以主事为司官三十一年
 添设文选司主事一员正统十一年添设考功司
 主事一员
文选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官吏班秩品命凡
铨综选授之典注拟黜陟之法各参伍而分理之
验封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百官之封爵诰敕与夫
置吏训官给符考成之事咸综理之
稽勋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邦国官人之勋级及名
籍丧制归宁之事皆核实然后定拟
考功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文职官吏之考课及内
外官之考察凡旌别访举及诸事故皆得稽之
南京吏部尚书一员右侍郎一员


万历三年革十一年复设
司务一员
文选司郎中主事各一员
验封司郎中一员


旧有主事一员隆庆四年革
稽勋司郎中一员


旧有主事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