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传是日方列跪
未读奏帝命许衡及恭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劳也授
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十八年辞归二十年以太子
宾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馆学士领太史院事召二
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

  齐履谦
按元史本传履谦字伯恒父义善g术履谦生六岁
从父至京师七岁读书一过即能记忆年十一教以
推步星历尽晓其法十三从师闻圣贤之学自是以
穷理为务非洙泗伊洛之书不读至元十六年初立
太史局改治新历履谦补星历生同辈皆司天台官
子太史王恂问以g数莫能对履谦独随问随答恂
大奇之新历既成复预修历经历议二十九年授星
历教授都城刻漏旧以木为之其形如碑故名碑漏
内设曲筒铸铜为丸自碑首转行而下鸣铙以为节
其漏经久废坏晨昏失度大德元年中书俾履谦视
之因见刻漏旁有宋旧铜壶四于是按图考定莲花
宝山等漏制命工改作又请重建鼓楼增置更鼓并
守漏卒当时遵用之二年迁保章正始专历官之政
三年八月朔时加已依历日食二分有奇至其时不
食众皆惧履谦曰当食不食在古有之矧时近午阳
盛阴微宜当食不食遂考唐开元以来当食不食者
凡十事以闻六年六月朔时加戌依历日食五十七
秒众以涉交既浅且复近浊欲匿不报履谦曰吾所
掌者常数也其食与否则系于天独以状闻及其时
果食众尝争没日不能决履谦曰气本十五日而间
有十六日余分之积也故历法以所积之日命为没
日不出本气者为是众服其议七年八月戊申夜地
大震诏问致灾之由及弭灾之道履谦按春秋言地
为阴而主静妻道臣道子道也三者失其道则地为
之勿宁弭之之道大臣当反躬责己去专制之威以
答天变不可徒为禳祷也时成宗寝疾宰臣有专威
福者故履谦言及之九年冬始立南郊祀昊天上帝
履谦摄司天台官旧制享祀司天虽掌时刻无钟鼓
更漏往往至旦始行事履谦白宰执请用钟鼓更漏
俾早晏有节从之至大二年太常请修社稷坛及浚
太庙庭中井或以岁君所直欲止其役履谦曰国家
以四海为家岁君岂专在是三年升授时郎秋官正
兼领冬官正事四年仁宗即位嘉尚儒术台臣言履
谦有学行可教国学子弟擢国子监丞改授奉直大
夫国子司业与吴澄并命时号得人每五鼓人学风
雨寒暑未尝少怠其教养有法诸生皆畏服未几复
以履谦佥太史院事皇庆二年春彗星出东井履谦
奏宜增修善政以答天意因陈时务八事仁宗为之
动容顾宰臣命速行之自履谦去国学吴澄亦移病
归学制稍为之废延佑元年诏择善教者于是复以
履谦为国子司业履谦律己益严教道益张每斋置
伴读一人为长虽助教阙员而诸生讲授不绝时初
命国子生岁贡六人以人学先后为次第履谦曰不
考其业何以兴善而得人乃酌旧制立升斋积分等
法每季考其学行以次递升既升上斋又必逾再岁
始与私试孟月仲月试经疑经义季月试古赋诏诰
章表策蒙古色目试明经策问辞理俱优者一分辞
平理优者为半分岁终积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
人为额然后集贤礼部定其艺业及格者六人以充
岁贡三年不通一经及在学不满一岁者并黜之帝
从其议自是人人励志多文学之士五年出为滨州
知州丁母忧不果行至治元年拜太史院使泰定二
年九月以本官奉使宣抚江西福建黜罢官吏之贪
污者四百余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有以
先贤子孙充房夫诸役者悉罢遣之福建宪司职田
每亩岁输米三石民不胜苦履谦命准令输之由是
召怨及还京宪司果诬以他事未几诬履谦者皆坐
事免履谦始得直复为太史院使天历二年九月卒
履谦笃学勤苦家贫无书及为星历生在太史局会
秘书监辇亡宋故书留置本院因昼夜讽诵深究自
得故其学博洽精通自六经诸史天文地理礼乐律
历下至阴阳五行医药卜筮无不淹贯尤精经籍着
大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卷论语言仁
通旨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旨略二卷易本说
四卷春秋诸国统纪六卷以皇极之名见于洪范皇
极之数始于邵氏经世书数非极也特寓其数于极
耳着经世书入式一卷经世书有内外篇内篇则因
极而明数外篇则由数而会极着外篇微旨一卷授
时历行五十年未尝推考履谦日测晷景并晨昏五
星宿度自至治三年冬至至泰定二年夏至天道加
时真数各减见行历书二刻着二至晷景考二卷授
时历虽有经串而经以着定法串以纪成数然求其
法之所以然数之所从出则略而不载作经串演撰
八法一卷元立国百有余年而郊庙之乐沿袭宋金
未有能正之者履谦谓乐本于律律本于气而气候
之法具载前史可择僻地为密室取金门之竹及河
内葭莩候之上可以正雅乐荐郊庙和神人下可以
同度量平物货厚风俗列其事上之又得黑石古律
管一长尺有八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