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讲议五经同异,诏集其事,凡十四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考是书始名通德论,后诏固撰集成书,定称为通义,今仍作通德论,从其朔也,或称白虎通者,省文。〕
 
  五经钩沈五卷 原释晋杨芳撰,答难申畅,自谓钩取五经之沈义,篇第亡缺,今缺五篇。(见文献通考,末二玉海艺文类引句。)
 
  〔东垣按:旧唐志作钩深,通考不著卷数,杨芳原讹作王芳,今校改。〕
 
  刊谬正俗八卷 原释唐秘书监颜师古撰,采先儒及当世之言,参质讹谬而矫正之,未终篇而师古殁,其子始上之,诏录藏秘阁。(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校雠略云,刊谬正俗乃杂记经史,惟第一篇起论语,而崇文总目以为论语类,应知崇文所释,不看全书,多只看帙前数行,率意以释之耳,刊谬正俗当入经解类,东垣谓其论非是,说已见前,是书本作匡谬,此避太祖讳,宋志作纠缪正俗,书录解题、毛诗补音下亦引作糺缪,又有郑樵刊谬正俗跋八卷,遂初堂书目亦作刊缪,皆避讳也。〕
 
  六说五卷 原释唐右补阙刘迅作六书以继六经,故标概作书之谊而著其目,惟易阙而不叙,故止五卷。(见经义考拟经类,通考引无末句。)
 
  〔东垣按:唐志六卷。〕
 
  经史释题二卷 原释唐李肇撰,起九经,下至唐氏实录,列篇帙之凡,概释其题,(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唐志一卷,通考不著卷数。〕
 
  授经图三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易诗书礼春秋三家论语孝经之学,师承相第,系而为图,(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九经余义一百卷 原释皇朝处士黄敏求撰,摭诸家之说,是非者裁正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敏求原作敏,脱求字,今校增,通志略亦作黄敏。〕
 
  演圣通论三十六卷 原释皇朝秘书监致仕胡旦撰,以易诗书论语先儒传注得失参糅,故作论而辨正之,易百篇,书五十六篇,诗七十八篇,论语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圣中献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宋志并六十卷。〕
 
  原叙,论语者,盖孔子相与弟子时人讲问应答之言也,孔子卒,群弟子论次其言而撰之,汉兴,传者三家,鲁人传之,谓之鲁论,齐人传之,谓之齐论,而齐论增问王、知道二篇,今文无之,出于孔子壁中者,则曰古论,有两子张,是三家者,篇第先后,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谓鲁论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六。〕
 
  小学类上

  〔东垣按:旧本无类字,今据欧阳文忠公集校增,后同。〕
 
  共二十八部,计三百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七部,五百十九卷,盖统小学上下总计之。〕
 
  尔雅三卷
 
  小尔雅一卷 孔鲋撰。
 
  陈诗庭云,文选注引皆作小雅。
 
  尔雅音训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孙炎、郭璞二家音训为尚狭,颇益增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一卷。〕
 
  尔雅正义十卷 邢昺撰。
 
  方言十三卷 原释汉扬雄子云撰,晋郭璞注,今世所传,文或缪缺,与先儒所引,时有差云。(见文献通考。)
 
  释名八卷 原释刘熙,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目。(见玉海艺文类,及陈道人刻释名跋。)
 
  〔东垣按:今本四卷。〕
 
  辨释名一卷 韦昭撰。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杂,今校改。〕
 
  广雅音一卷 曹宪撰。
 
  〔东垣按:隋志四卷。〕
 
  博雅十卷 张揖撰。
 
  〔东垣按:本名广雅,避隋炀帝讳,改广为博,隋志三卷。〕
 
  义训十卷 窦俨撰。
 
  经典释文三十卷 原释唐陆德明撰,德明为国子博士,以先儒作经典音训,不列注传,全录文颇乖详,略又南北异区,音读罕同,乃集诸家之读九经、论语、老、庄、尔雅者,皆注其翻语以增益之。(见文献通考。)
 
  五经文字三卷 原释初张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石经、许慎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传钞撮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略而不集。(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经字样一卷 原释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