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干凿度义》。所谓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其序云:“自卜、商之后,传注百家,惟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而天象难寻,人事易习,《折杨黄华》,学徒多从之。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盖宗郑学者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子今所有五部而已。关朗《易》不载于目,《干凿度》自是纬书,焦赣《易林》又属卜筮,子夏书或云张弧伪为。然则《隋志》所录,扌舍王弼书,皆未得见也。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称鼎祚书十七卷,今所有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耶?
  △《周易口诀义》七卷
  右唐史证。钞《注》、《经籍考》卷二作六卷,盖从《崇文总目》。《崇文总目》郑一、《书录解题》卷一、《宋志》卷一、《四库总目》卷一着录《大典》辑本及今本俱作六卷。
  △《周易微指》三卷
  右唐陆希声撰。希声仁至右拾遗。大顺中,弃官居阳羡,自号君阳遁叟。着《传》十卷,别撰《易图》一,《指说》一,《释变》一,《微旨》一,通十卷。此《微旨》也,皆设问答。《崇文目》止有二篇。
  △《周易举正》三卷
  右唐郭京撰。京尝任苏州司户。序称:京家藏王弼、韩康伯手札《周易》本及石经,校正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盖以繇彖相证,有阙漏处,可推而知,云得王、韩手札与石经耳。如:《涣》之繇“利涉大川”下有“利贞”字,而彖辞无之,则增入;《渐》之繇“女归吉”下无“也”字,而彖辞有之,则削去,他皆此类。
  △《元命包》十卷
  右唐卫元嵩撰,苏源明传,李江注。坤为首,因八卦世变为六十四卦之次。又着《运蓍》、《说源》二篇。统言卦体,不列爻位,自云《周易》、《元包》,一也。
  △《周易开玄关》一卷
  右唐苏鹗撰。鹗自序云:“五代祖晋,官至吏部侍郎,学兼天人,尝着《八卦论》,为世所传,遭乱遗坠,而编简尚有存者,鹗乃略演其旨于此。”
  △《周易流演》五卷
  右唐成玄英撰。错综六十四卦,演九宫,以直年月日,推国家之吉凶。玄英,道士也,故《道藏》录之。或云释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启源》十卷
  右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有《德恒》、《德言》、《德肤》、《德翰》四目,皆作问对。凡三十六篇。
  △《易论》三十三卷
  右皇朝王昭素撰。昭素居酸枣,太祖时,尝召令讲《易》。其书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昭素隐居求志,行义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宁比之。
  △《证坠简》一卷
  右皇朝天禧中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其书酷类郭京《举正》,如《震卦象辞》内云脱“不丧七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渐卦》“上六”,疑“陆”字误,胡翼之取之。自谓其学出于溢浦李处约、庐山许坚,意者岂果有师承,故程、胡有所取焉。
  △《胡先生易传》十卷
  右皇朝胡瑗撰。瑗,字翼之,泰州人。通经术乐律,教人有法,在湖州从其学者常数百人,成材而备朝廷器使者不可胜数。此解甚详,或云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着,故序首称“先生曰”。
  △《邵古周易解》五卷
  右皇朝邵古天叟撰。古,雍之父也。世本范阳。治平初,卒于洛,年七十九。其学先正音文云。
  △《代渊易论》二十卷
  右皇朝代渊撰。《国史艺文志》有其目。
  △《周易述闻》一卷,《隐诀》一卷,《补解》一卷,《精微》三卷
  右皇朝皇甫泌撰。又有《纪师说》、《辩道》,通为八卷。
  △《邵康节皇极经世》十二卷
  右皇朝邵雍撰。雍,字尧夫,谥康节,隐居博学,尤精于《易》。世所谓其能穷作《易》之本原,前知来物。其始学之时,睡不施枕者至三十年。此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尧即位之二十二年甲辰,终于周显德六年己未,编年纪兴亡治乱之事,以符其学。后又有《系述叙篇》其子伯温解。
  △《刘长民易》十五卷
  右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秘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
  △《钩隐图》三卷
  右刘牧撰。皆《易》之数也。凡五十五图,并《遗事》九。有欧阳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郑扬庭用易传》十三卷
  右皇朝郑扬庭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秘受之,又作《明数》、《明象》、《明传道》、《明次例》、《明节》五篇。邵雍言窃其学于王豫,沈括亦言之学似雍云。
  △《徐庸易意蕴》一卷
  右皇朝徐庸撰。庸以《春秋》凡例,《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