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故着书九篇,号《意蕴凡例总论》。其学祖刘牧、陆重秉云。
  △《徂徕先生周易》五卷
  右皇朝石介守道撰。景迂云:“《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直始。孔颖达云:‘王辅嗣又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干》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卒大乱于王弼,惜哉!今学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干》悉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何责哉!”家本不见此文,岂介后觉其误改之欤?
  △《王逢易传》十卷
  右皇朝王逢撰。逢尝为国子直讲,其学宗王弼。
  △《温公易说》一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撰。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也。
  △《周易圣断》七卷
  右皇朝鲜于亻先子骏撰。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辩其非。且云众言淆乱,析诸圣,故名其篇曰《圣断》。
  △《宋咸易训》三卷
  右皇朝宋咸撰。咸自序云:“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颇论陆希声、刘牧、鲜于亻先得失云。
  △《周易古经》二卷
  右皇朝吕大防微仲编。其序云:“《彖》、《象》所以为解经,始各为一书。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学者于是始不见完经,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东坡易传》十一卷
  右皇朝苏轼子瞻撰。自言其学出于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也。东坡,其自号也。
  △《横渠易说》十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载居横渠,故以名其书。其解甚略,《系辞》差详。
  △《程氏易》十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撰。朱震言颐之学出于敦颐,敦颐得之于穆修,亦本于陈搏,与邵雍之学本同。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数,颇与胡翼相类。景迂有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则授二程,与震之说不同。
  △《吕氏易章句》十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其解甚略,有《统论》数篇。
  △《干生归一图》二卷
  右皇朝石汝砺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后列数图,颇杂以释、老之说。
  △《王介甫易义》二十卷,《龚原注易》二十,《郑耿南仲注易》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张弼易》十卷
  右皇朝张弼,兴化军人,章荐于朝,赐号葆光处士。绍圣二年,黄裳等再荐之,诏以为福州司户、本州岛教授。其《易》学颇宗郑氏。
  △《周易义海》一百卷
  右皇朝房审权撰。集郑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或诸家说有异同,辄加评议附之篇末。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以诸家《易》及许慎《说文》等九十五书,是正其文字,且依汉田何本,分《易经》上、下,并《十翼》,通为十二篇,以矫费氏、王弼之失。谓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撰又尝着古文《易》,遂名之曰《古易》。公讳某,字以道。昔班固自序其父祖事皆著名,袁种字其叔父曰丝,人皆不以为非。今录先世及诸父所著,若不识姓字,则后莫知其谁,非史之比,故不敢效孟坚,况非面斥,辄援袁种旧例云。馀皆仿此。
  △《晁以道太极传》六卷,《因说》一卷,《太极外传》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其学本之邵尧夫,自云初学京房,后遇杨贤宝,得其传。初着《商瞿传》,亡之。建炎中,再作此书,时年七十一。
  △《朱子发易集传》十一卷,《易图》三卷,《业说》一卷
  右皇朝朱震子发撰。自谓其学以程颐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合郑玄、王弼之学为一云。其书多采先儒之说以成,故曰《集传》,然颇舛误。
  △《王易学》一卷
  右皇朝王同州人,早潜心于邵康节之学。其序曰:康节有云“理有未见,不可强求使通”。故愚于《观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轻其去取故也。
  △《先天易钤》、《太极宝局》二卷
  右皇朝牛师德撰。自云传邵雍之学于司马温公,而其说近于术数,未知其信然否。
  △《兼山易解》二卷
  右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颇明象数,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于陈子惠,因亟读,有得焉。靖康中,持宪关右,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