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之。”其不同至如此。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右河上公注。太史公称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晋葛洪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教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德经章句》二卷。”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也。其书颇言吐故纳新、按摩导引之术,近神仙家。刘子玄称其非真,殆以此欤?傅奕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公耳。
  △《明皇老子注二卷疏》六卷
  右唐玄宗撰。玄宗既为《注》二卷,又为《疏》六卷。天宝中,加号《玄迈道德经》,世不称焉。又颇增其辞,如“而贵食母”作“儿贵求食于母”之类。“贵食母”者,婴儿未孩之义。诸侯之子,以大夫妻为食母增之赘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右唐蜀郡岷山道士张君相集河上公、严遵、王弼、何晏、郭象、锺会、孙登、羊、罗什、卢裕、刘仁会、顾欢、陶隐居、松灵仙人。裴处恩、杜弼、《节解》、张凭、张嗣、臧玄静、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褚糅、刘进喜、蔡子晃、成玄英、车惠弼等注。君相称三十家,而列其名止二十有九,盖君相自为一家言并数之尔。君相,不知何时人,而谓成玄英为皇朝道士,则唐天宝后人也。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
  △《老子指归》十三卷
  右汉严遵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首之类。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此本卷数与廓注同,其题谷神子而不显姓名,疑即廓也。
  △《老子略论》一卷
  右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景迂云,弼有得于《老子》而无得于《易》,注《易》资于《老子》,而《老子论》无资于《易》,则其浅深之效可见矣。
  △《御注老子》二卷
  右徽宗御撰。或云郑居中视草,未祥。
  △《温公道德论述要》二卷
  右皇朝司马光撰。光意谓道、德连体,不可偏举,故废《道经》、《德经》之名,而曰《道德论》。《墓志》载其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皆于“无”与“有”下断句,不与先儒同。
  △《王安石注老子》二卷,《王注》二卷,《吕惠卿注》二卷,《陆佃注》二卷,《刘仲平注》二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注。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首章皆断“无”、“有”作一读,与温公同。后其子及其徒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
  △《吕氏老子注》二卷
  右皇朝吕大临撰。其意以老氏之学合有无谓之玄,以为道之所由出,盖至于命矣。其言道体,非独智之见,孰能臻此?求之终篇,胶于圣人者盖寡,但不当以圣知仁义为可绝弃耳。
  △《刘巨济注老子》二卷
  右皇朝刘泾巨济注。泾,蜀人。笃志于学,文词奇伟。早登苏子瞻之门,晚受知于蔡京,除太学博士。
  △《李暹注文子》十二篇
  右李暹注。其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云。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与今篇次同,岂暹析之欤?颜籀以其“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疑依者”。然三代之书,经秦火而存者,其错乱参差类如此。《尔雅》,周公作也,而有“张仲孝友”。列子,郑穆公时人,而有“子阳饣鬼粟”是也。李暹师事僧般若流支,盖元魏人也。
  △《默希子注文子》十二卷
  右默希子者,唐徐灵府自号也。灵府谓文子周平王时人。
  △《朱玄注文子》十二卷
  右唐朱玄注。阙《符言》一篇,或取默希《注》补焉。
  △《张湛注列子》八卷
  右郑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八篇,云:“缪公时人,学本于黄帝老子,清虚无为,务崇不竞,其寓言与庄周类”。晋张湛注。唐号《冲虚真经》。皇朝加,加“至德”之号。《力命篇》言寿夭不存于葆养,穷达不系乎智力,皆天之命。《杨朱篇》言肆耳目之欲,而不恤生之危,纵酒色之娱而不顾名之鬼,是之谓制命于内。刘向以“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言”。予以为非也道家之学,本谓世衰道丧,物伪滋起,或骋智力以图利,不知张毅之走高门,竟以病殒;或背天真以徇名,不知伯夷之在首阳,因以馁终。是以两皆排摈,欲便好利者不巧诈以干名,好名者不矫妄以失性尔,非不同也。虽然,儒者之道则异乎是,虽寿夭穷达之非人力也,必修身俟焉,以为岩墙之下而死者,非正命也。虽知耳目之于声色有性焉,以为其乐也外而不易吾内。呜呼,以此自为,则为爱已,以此教人,则为爱人。儒者之道所以万世而无弊欤?
  △《列子释文》一卷
  右唐殷敬顺撰。敬顺尝为当尘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