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生肄业据递升中院给中院肄业据递升上院给予上院生肄业据 第三节上院生四年学成给予卒业文凭 第六章藏书译书共二节 第一节公学设一图书院调取各省官刻图籍其私家所刻及东西各国图籍皆分别择要购置庋藏学堂诸生阅看各书照另定收发章程办理 第二节师范院及中上两院学生本有繙译课程另设译书院一所选诸生之有学识而能文者将图书院购藏东西各国新出之书课令择要繙译陆续刊行 第七章出洋游学一节 上院学生卒业后择其尤异者资送出洋照日本海外留学生之例就学于各国大学堂以扩才识而资大用 第八章教习人役名额共四节 第一节南洋公学总理一员华总教习一员洋总教习一员管图书院兼备教习二名医生一名 第二节师范院并外院洋教习二名华人西文西学教习二名汉教习二名司事四名斋夫杂役二十名 第三节中院华人洋文教习四名洋文邦巾教习四名汉教习四名邦巾汉教习四名稽察教习二名司事二名斋夫杂役十六名 第四节上院专门洋教习四名华人洋文教习四名汉教习四名稽察教习二名司事二名斋夫杂役十六名 再时事方殷需才至亟学堂造士由童幼之年层累而进拔茅连茹势当期以十年欲速副 朝廷侧席之求必先取资于成名之人盛才之彦臣是以有达成馆之议也顾非能读西国之籍不能周知四国之为而西国语言文字殊非一蹴可几壮岁以往始行学习岂特不易精娴实亦大费岁月日本维新之后以繙译西书为汲汲今其国人于泰西各种学问皆贯串有得颇得力于译出和文之书中国三十年来如京都同文馆上海制造局等处所译西书不过千百中之十一大抵算化工艺诸学居多而政治之书最少且西学以新理新法为贵旧时译述半为陈编将使成名成才者皆得究极知新之学不数年而大收其用非如日本之汲汲于译书其道无由矣现就南洋公学内设立译书院一所广购日本及西国新出之书延订东西博通之士择要繙译令师范院诸生之学识优长者笔述之他日中上两院隽才亦可日分晷刻轮递有可以当学堂繙译之课获益尤多译成之书次第付刻倘出书日多即送苏浙各局分任刊印以广流传所需译书院经费即在公学捐欠内通融拨用并归总理公学之员一手经理以专责成臣谨附片陈明伏乞 圣鉴谨 奏
再南洋公学内师范院诸生多系举贡生监而廪增附生为尤多中上两院学生亦不乏名列胶庠之士学堂功课日计岁积不容间旷惟学官弟子例有岁科两试若于试期相率而去则师范院学堂几空不特外院生教课乏人即师范生籍隶数省就试往返远者动辄累月近者亦须连旬中西各课精进难而荒废易一暴十寒卒业何日窃惟 国家立法之意岁试以考学行科试以备乡举无非奖勤警惰俾不至业荒于嬉今诸生之在学堂者日有课月有程季有试年终有大考册报学政按籍可稽此项学生将来大抵皆应经济之科乡试年分学政照册报高等调取录送至三年中岁科两试似不同告朔饩羊必当空存其礼拟请嗣后新设各学堂书院内学生凡系廪增附生一体免预岁科两试使得专精新学以 仰副 朝廷育才致用之至意谨附片陈请伏乞 圣鉴训示谨 奏
  论中国宜设立文部之关系
中国开辟最早教育最先故地球文明之风皆由中西两亚而波及欧洲读彼方上古之史记蛛丝马亦犹可寻求则无一不本于东来也不谓老大帝国愈积愈敝而迤西民族忽于最近世纪踊跃直上智慧大开进步神速而吾之文明乃过去时代思想徘徊惟有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而不自觉瞠乎其后于是讥讪踵起曰无教●曰半开明犹未也而悍者则遂欲用兼弱攻昧之说从而瓜分之取其大陆为殖民地取其土人奴畜而犬使何其甚也欤 近者 朝廷鉴于板荡之日亟崛起而言变法将以远宗英德近效日本而日不暇给之余姑举其尤急者先从事焉如 诏令各省府厅州县兴建大中小学堂一节其歆动天下鼓舞而振作之实已握维新之枢纽设诚致行必能气象丕变日进富强矣太皿教育为立国之基础而文明之竞战较诸枪林弹雨尤足制胜于无形中国之所以受制于外人固在此不在彼也 虽然学堂建矣而教育之宗旨既不一致其规模阶级又无一定之章程以为限制离披四散精神不相联属恐犹未足以收效也考东西各国皆有文部为一国文教之总汇国中学校之事咸隶焉其重与内外部等文部所掌自大学堂以迄民间社会之小学私家之蒙塾悉定其教之程度学之科条而领之以文部大臣有不合法者文部得以处分之故国中学校纵多至数十万所而条理秩然纲举目张夫是以蔚然为教育之世界而无愧乎明且备也 中国之礼部虽有职掌文化之权而兼摄非专官向自春闱一试外他不甚与闻各省学政亦但知以一岁一科校阅文字为官守于学务置诸膜外此未改科举前相传之曩例也今既彳扁兴学堂势不能不随之而变宜特立文部一衙门以各省学政归入文部以各省所有学堂归入学政其文部或即名为学务部画出其职掌于礼部外而另订学务部则例勒为成书仿东西国教育制度之作颁行国中而遵循焉则一道德同风俗鲜不由之矣 不然今各省学堂之设其权在于督抚封疆大吏政事繁剧未必尽心于教化而学政则除按临考试外反近于投闲而置散名实不符其在内则礼官之权不能及督抚以考察其设立学堂之效马念又无民间学堂教育制度之定本家自为教人自为学拉杂淆乱异说岐趋如是而欲彰文明之化树新国于东亚不为外人所狎侮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