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尺。体势笨重。非风不行。若昏夜暗令善泅胆勇数人。乘无风时伏其舵后。用斧锯断。系船巨缆。舵必上仰。风作而船自覆。即不覆亦不能动。此时用小船装载柴草油料松香等物。夜往焚之。该船虽有铜皮包裹。而上面之篷席绳索一烧。船亦坐困。此时再以战船偪之。则全船俱为我有。此其可破者一也。夹板船上。前后四桅。相依为用。若用击坏其空中桅盘。则四枝摇动。宽松转侧。不堪驾驶。又其尾后多窗棂。木板脆盘。大一击。无不裂散。若轮船比夹板加长。而无中桅。内藏机械。包裹蒸气。处处紧秘。张缩动。经过各轮。始达船旁。激水大轮。其质薄轻。尤易击坏。坏其一扣。则蒸气外散。船不能行。击破筒。则满船昏黑。迷目难堪。若坏其长筒。则全船裂散。再难补修。此其可破者二也。夹板船位安设两旁。多者七十二门。次者五六十门。头尾皆高仰不能安。我船迎战之法。当避其两旁。而专注其头。尾假如头东尾西。有东风则攻头。有西风则攻尾。若头南尾北。亦以北风攻尾。南风攻头。既占上风。又避两旁火。虽夷兵皆伏舱内。势难从外攻打。而挽鼻掌索拉篷之夷。均立船面。无所遮掩。何能当我火。若经几轰毙。则船上无人。不能自动。即大皆为我得矣。前督臣邓廷珍在厦门。曾以水勇夹攻其头尾获胜。又督臣林则徐两次接仗获胜。皆系断其头鼻。此其可破者三也。特三军之士。看见其船高大坚厚。未免心惊胆怯。智勇俱窘。惟在带兵官员。于无事时。将如何破船之法。面同诸军逐一备细讲究明白。使人人皆知其可破。则对敌时自然心雄胆大。鎗发必多中。而敌船无不破矣。此整饬海防之五。所有举人请滨海七省整饬海防缘由如此。

 以上四策。举人目击中外情形。思为未雨绸缪。总冀治而益治。安而益安。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大人 奏呈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

  上都察院海防策光绪二年四月初四日呈 
廖连城

为遵  旨陈言。恳据 代 奏事。上年十二月十六日。举人由原籍起程。进京会试。舟经大江。见江岸设有台。知为海防起见。不揣愚昧。再四思维。觉防海万全之策。莫如筑坞。可与现在新立台。并行不悖。爰撰江南海防策一道。陈明筑坞十利及筑坞事宜。并绘坞图一件。于本年正月十八日。呈两江总督部堂沈沐收存览。第思此策不独宜于江南也。奉天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皆滨海。皆宜设防。而设防之法。亦惟筑坞为便。盖滨海之省。内地无庸多兵。须厚聚诸海岸海口。约计一坞驻兵二千五百人。而每省额兵。不下二三万人。又募勇不下万人。滨海之地。不过数百里。若距五十里而立一坞。其尤要害处。则按照形势并立二坞或三坞。计一省不过数坞十数坞而止。现在水陆兵勇。足以分布。如此则营垒既坚。兵力又厚。虽有外侮。必惶恐退缩。无敢妄生觊觎。兵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举人在京应本年  恩科会试。伏见邸抄。三月十六日。  上谕内外臣工。直言无隐。而举人前在江南所撰策图愚昧之见。冀有裨于海疆军务。理合进呈  御览。以备采择。为此抄呈江南海防策一道绘图一纸。敬恳大人据词 奏呈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举人草茅下士。罔识忌讳。冒昧陈言不胜战栗陨越之至。举人连城谨呈。

  江南海防策

窃维江南事势。当以海防为先务。长江水师森列。未雨绸缪。所以防海也。第寇以水师冲来。我以水师御之。交锋于烟波浩荡中。胜负未可测。兵法云。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按江口蓼角嘴营前沙南北相对。海面阔百四五十里。为大江第一重门户。江北周家桥。与江南岸图山相对。江中有顺江洲。为两岸分界。周家桥南至顺江洲。江面止六七里。顺江洲南至新洲夹。江面止七八里。新洲夹南至图山。江面不过十四五里。为大江第二重门户。京口瓜洲。南北相对。江面不过七里有奇。为大江第三重门户。明嘉靖间。因倭寇充斥留意江防海防。沙洲浦堵。非不节节设立营堡。而东南卒糜烂者。营堡未得法。无以制寇而夺其气也。方今欲先为不可胜之计。莫若于滨海门户要害之地。对岸各筑小坞。广轮五十丈。计可屯兵二千五百。将战船火船火藏入坞内。守江边之坞。以御海中之寇。计似迂。利有十焉。自古无必胜之兵。而为将有自全之术。营垒不固。则猝为贼乘。溃败不可收拾。小有挫动。逃窜无所依归。筑坞则贼少击之。坞外贼多。避入坞中。勇夫重闭。纵有小挫。必无大。立于不败之地。其利一也。坞内筑造仓库房屋。多积粮米火药。守御有资。久持不困。军需无匮乏之患。粮台无剽掠之忧。士卒安逸。不至土处而病。四围墙壁。坚固方整。隐若内城。便于巷战。其利二也。水军登岸。有弃船之虞。陆军临河。有过涉之患。故寇扰于陆。则水师束手。寇扰于江。则陆军裹足。今筑此坞。水战则战船放入江中。陆战则战船收入坞内。水军陆军。一人两用。既为岸上之虎。即为水中之龙。其利三也。兵之为用。匏系株守。多亦见少。变动周流。少亦见多。查江苏安徽两省。额兵数逾五万八千八百。不为不多。乃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