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大」,「策」原作「军」,据明抄本改。
  [71] 「言走也」,「言」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华」字。
  [72] 「至正十二年」,「十二」原作「十三」,据历例及各校本改。
  [73] [任笺]「芝麻李遁去」五字原无,据《学津》本补。
  [74] 「河南北供亿万计」,此句明抄本作「河南北供给计亿万」。
  [75] [增校]「水由故道行」,此句下《笺证》据《学津》本补「先是,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得石人一眼,而汝宁始乱。」三十八字。
  [76] [增校]「蛙林」,《笺证》作「哇麻」,未知属是。
  [77] 「帝弟也」,「弟」原作「舅」,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78] [任笺]「袭据高邮」上原有「刘福通」三字,据《学津》本删。
  [79] 「张士诚起兵泰州,袭据高节,截南北路」,此数句明抄本、《宝颜》本作「张士诚起兵泰州白驹场,据高邮,截南北路」。
  [80] 「脱脱在京不可」,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谐」字。
  [81] 「脱脱始无援矣」,「无」下明抄本有「内」字。
  [82] 「出征高邮」,此下《学津》本有「十月大军至高邮,连战大捷,分兵平六合,进围高邮」。
  [83] 「天下想望其来」,此句明抄本作「天下想望其风采」。
  [84] 「兵围高邮三日」,「日」,明抄本作「月」。
  [85] [任笺]「中书右丞哈麻讽御史大夫」,「丞」下原有「相」字,据《学津》本删。
  [86] 「后卒败亡」,原作「又卒后败亡」,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87] 「吴太保」,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吴天保」。[增校]《元史˙顺帝本纪》亦作「吴天保」。
  [88] 「陈生」,明抄本、《宝颜》本均作「生陈」,《学津》本作「王陈」。
  [89] 「哈麻升为右丞相」,「右」,按《学津》本及《元史˙宰相年表》当作「左」。
  [90] 「知人为安民之方」,「方」原作「效」,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方」,据改。
  [91] 「二日陷和州」,「二日」,明抄本作「二月」。
  [92] 「三日破庐州」,「三日」,明抄本作「三月」。
  [93] 「宣让弃城」,此下明抄本有「由浙」二字。
  [94] 「为天下士大夫所讥笑」,「讥」原作「议」,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95] 「休入阳台」,「休入」原作「伏人」,据明抄本、《学津》本改。「台阳」,原校勘记云疑当作「台院」。
  [96] [增校]「升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政事」原无,据《元史˙答失八都鲁传》及《笺证》补。
  [97] 「浙粮不通故也」,「浙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海运」。
  [98] [任笺]「以白衣听调」,「听」下原有「达失」二字,据《学津》本删。
  [99] 「于是二将皆渡河」,此句下明抄本缺四字而下有「相次失守矣」。《学津》本此句作「于是二将皆渡河而北,河南之境相继而陷」。
  [100] 「五月」,此起至「受诏镇守西京」一段,《学津》本作「刘福通入据之,迎其主小明王于亳州,入都于汴梁之皇城。分河北之关先生、沙刘二领兵入晋、冀,由朔方攻上都,分淮安赵君用部将毛贵兵合田丰趋大都。而帝方与倚纳十六(人)行大喜乐法,帽带金玉佛,手执数珠,以宫女十六人首垂发数辫,戴象牙冠,身披缨络大红销金长短裙袄,云裙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唱《金字经》,舞《燕儿舞》,名《十六天魔舞》。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缨络,各执加已剌股般之器,内一人执铃奏乐,又宫女十一人练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秦乐器用龙笛、头管、小管、筝、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不花领之。每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宦官并受秘密戒者不得预。是时答失八都鲁死,其子罗帖木儿代领其众,朝廷因而使之镇西京。」
  [101] [任笺]「冯长舅」,原作「冯长勇」,据《元史》改。
  [102] [任笺]「大刀敖」,原作「大力敖」,据《元史》改。
  [103] [任笺]「分淮安赵君用部将」原无,据《学津》本补。
  [104] 自「答失八都鲁既死」以下四句,《学津》本无。
  [105] 「刘哈刺」以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不花」二字。「晋」,明抄本作「秦」。
  [106] 「达鲁花赤完者帖木儿」,原作「达儿花赤儿者完帖木儿」,据明抄本、《宝颜》本改。
  [107] 「陈友谅乘势下江南」,「陈友谅」,此上明抄本、《宝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