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有「是岁」二字;「江南」,明抄本、《宝颜》本均作「江东」。又,此起至「于江州建都焉」,《学津》本无。
  [108] 「驻军辽阳」,「军」原作「居」,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09] 「缩迹不前」,「缩迹」,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宿留」。
  [110] 「时张士诚据浙西有粮」,「有粮」原无,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补。
  [111] 「而浙江四分强」,「浙江」,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作「江浙」。
  [112] [任笺]「左丞成遵」,「丞」下原有「相」字,据《学津》本删。
  [113] 「兀良歹」,明抄本、《学津》本均作「兀良哈歹」。
  [114] 「搠思监为右相」,「相」原作「丞」,据明抄本、《宝颜》本改。按《元史˙宰相年表》是年搠思监为右相。
  [115] [任笺]「老的沙欲自为之」,「老的沙」原无,据《学津》本补。
  [116] 「老的沙为大夫」,此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二人既拜」四字。
  [117] [任笺]「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阳翟王」原作「鲁王」,据《元史》改。
  [118] [任笺]「行至称海」原无,据《学津》本补。
  [119] 「高丽王奔耽罗」,「奔」原作「奢」,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20] 「惟破头潘及裨将左李率轻骑万人」,「及」原无,据明抄本补。《学津》本作「并」。
  [121] 「其将守龙兴者」,「将」原作「伪」,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22] 「赵君用」,原作「赵思用」,据明抄本、《学津》本、《元史》改。
  [123] 「埽地王互相攻」,「攻」,此下明抄本有「伐」字。
  [124] 「即以朝命授丰为山东平章」,「山东」下,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行省」二字。
  [125] 「为营围数日」,「日」,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月」。
  [126] 「十五日察罕必巡兵围」,「兵」,明抄本、《学津》本均作「长」。
  [127] [任笺]「白琐住」,原作「白瓒住」,据《学津》本改。
  [128] 「孛罗帖木儿闻之,在西京亦哭」,「在西京」三字,明抄本、《学津》本均在「闻之」上。
  [129] 「妇人小儿皆为流涕」,此句明抄本作「妇人小儿皆为之嗟叹,或至流涕」。
  [130] 「出则恃势骄横」,「出」,明抄本、《学津》本均作「久」。
  [131] 「尽杀祁后一家」,「家」,明抄本作「宗」。
  [132] [增校]「塔思帖木儿」,「塔」原作「撘」,《笺证》作「搭」,此据《元史˙顺帝本纪九》改。
  [133] 「翁吉刺伯牙吾氏为母」,「刺」原作「利」,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4] 「有关必先应也」,「关」原作「开」,据明抄本改。
  [135] 「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视」原作「袒」,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6] 「朴不花是我资政院老火者」,「火」原作「大」,据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改。
  [137] 「秃坚帖木儿初与丞相也先不花俱屯兵西方」,「兵」,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田」。
  [138] [增校]「至尊更无公论至此」,「至此」,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作「如此」,属下读。
  [139] 「我前时赂汝七宝数珠一串」,「一」,《学津》本作「六」。
  [140] 「屯大都门外」,「门外」,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北门」。
  [141] 「时方修筑宫墙」,「修」,明抄本、《学津》本均作「课」。
  [142] 「白琐住驻军庐沟」「庐沟」,原作「庐州沟」据明抄本、《学津》本删。[任笺]「白琐住」,原作「白瓒住」,据《元史》改。
  [143] 「自西至东」,「至」原作「自」,据明抄本、《学津》本改。
  [144] 「不能为之执笔」,「能」,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作「敢」。
  [145] 「此举莫非拨正反乱也」,「此」上明抄本、《学津》本、《宝颜》本均有「相公」二字。
  [146] 「遂止之」,此句下明抄本、《宝颜》本均有「且以负天下才名,乃除和林省左丞,实时上道」三句。《学津》本此三句中「且以」作「以其」。
  [147] 「徐施畚」,明抄本「畚」作「图」,下同。《元史》卷一一七《宽彻普化传》作「徐士本」。
  [148] 「古桃林内」,「古」,当为「杏」,明抄本、《学津》本均作「桃杏林内」。
  [149] 「忽有报捷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