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悟,自是亦不复言太后短矣。
十二月己巳,始御延英阁,召侍读、侍讲讲《论语》,读《史记》。刘敞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因陈说曰:『舜至侧微也,尧越四岳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其孝友之德光于上下。何谓孝友?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辞气明畅。上竦体改容,知其以讽谏也。左右属听者皆动色,太后闻之,亦大喜。庚辰,命翰林学士王珪、贾黯、范宁修《仁宗实录》,集贤校理宋敏求、直秘阁吕夏卿、秘阁校理韩维兼充检讨官。

校勘记
[1]垂拱 原作『重拱』,据《长编》卷一八四改。
[2]断道坞 原作『继道坞』,据《长编》卷一八五、《宋史﹒仁宗纪四》改。
[3]东西 原作『东北』,据《长编》卷一九二改。
[4]赦者 原作『赦书』,据《长编》卷一九四、《司马公文集》卷十八《论赦及疏决状》改。
[5]今后 原作「今岁气据《长编》卷一九四、《司马公文集》卷十八《论赦及疏决状》改。
[6]『先是』以下 《长编》卷一九六在本年二月。
[7]占破 『破』字原阙,据《长编》卷一九六补。
[8]揽其 原作『览其』,《长编》卷一九六作『揽其』,是。兹据《长编》《司马公文集》卷二十二《谨习疏》改。
[9]军法 原作『军伍』,据《长编》卷一九六、《司马公文集》卷二十二《谨习疏》改。
[10]颇行 原作『顺行』,据《长编》卷一九六、《司马公文集》卷二十二《谨习疏》改。



宋史全文卷十
宋英宗
  甲辰治平元年春正月。景灵宫使宋庠屡请老,上曰:『朕初嗣位,何可遽休大臣?』戊申,命庠知亳州。辛酉,诏以仁宗配享明堂。初,礼院奏:乞与两制同议仁宗当配何祭。翰林学士王珪等议,请循周公严父之道,以仁宗配享明堂。知制诰钱公辅议:『太祖则周之后稷,配祭于郊者也,太宗则周之文王,配祭于明堂者也,真宗则周之武王也,虽有配天之功,而无配天之祭。未闻成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而称于武王也。仁宗则周之成王也,虽有配天之业,而亦无配天之之祭。亦未闻康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而移于成王也。当仁宗嗣位之初,傥有建是论者,则配天之祭常在乎太祖、太宗矣。』又诏台谏及讲读官与两制、礼院再详定以闻。御史中丞王畴言:『配考之文见于《易》,严父之义著于经,圣法章明,咸足稽按。臣请依王珪等议,奉仁宗皇帝配享明堂。』知谏院司马光、吕诲议:『窃以孝子之心,谁不欲尊其父者?圣人制礼以为之极,不敢逾也。《孝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周公其人也。」孔子以周公有圣人之德,成太平之业,制礼作乐。而文王适其父也,故引之以证圣人之德莫大于孝,答曾子之问而已,非谓凡有天下者皆当以其父配天,然后为孝也。』翰林侍读学士孙抃等奏:『仁宗继体保成,置天下于大安者四十二年,功德于人,可谓极矣。今祔庙之始,遂抑而不得配上帝之享,非所以宣章陛下为后严父之大孝。』诏从抃等议。
  三月,司马光言:『臣闻陛下昔在藩邸事濮王,承顺颜色,备尽孝道。凡宫中之事,濮王皆委陛下干之,无不平允。陛下事皇太后,当一如濮王然后可;视天下之政,当一如宫中之事然后可。况濮王之亲以恩,皇太后之亲以义,其奉养之谨,非特有所加,则无以取信也。宫中之事小,天下之事大。其听断之勤,非特有所加,则无以致治也。』吕诲言:『陛下孝养之礼,臣不得而知之。安亲之道,诚有未至。何则?累圣成业,靡思经缉;邦国大事,都无裁处;献纳之言,尽决帘帷之下,是陛下自处休佚,而置圣后烦劳,得谓之孝乎?』又言于皇太后曰:『皇帝躬亲治事,勤励如此,在于圣虑,应已慰安。臣愚以谓东殿帘帷宜五七日一御。』
  夏四月,司马光言[1]:『前代帝王升遐之后,后宫下陈者尽放之出宫[2],所以遂物情、重人世、省浮费、远嫌疑也。』癸未,放宫人三百二十五人。甲申,御迩英阁。上谕内诗曰:『方日永,讲读官久待对未食,必劳倦。自今视事毕,不俟进食,即御经筵。』故事,讲读毕,拜而退。上命毋拜,后遂以为常。
  五月,上既康复,韩琦久欲太后罢东殿垂帘,尝一日取十余事并以廪上,上裁决如流,悉皆允当,于是诣东殿,覆奏上所裁决十余事,太后每事称善。琦遂白太后求退,太后曰:『相公安可求退?老身合居深宫,却每日在此,甚非得已。』琦即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便能复辟,诚马、邓之所不及。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太后遽起,即厉声命鸾仪司撤帘。帘既落,犹于御屏后见太后衣也。
  吕中曰:当国家危疑之日,大臣以能任事者,一曰德望,二曰才智。有才智而无德望以镇之,则未足以服天下之心。有德望而无才智以充之,则未足以办天下之事。故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也。韩魏公不动声色,垂绅搢笏而措天下于太山之安者,盖自庆历、嘉祐之时[3],可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