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一百十四里。本汉旧县,即春秋时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匡县,於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属梁,後又属陈留。高齐文宣帝省入雍丘。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襄邑县,属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德二年,复置杞州,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县界流入。
承匡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宋襄公墓,在县城中东隅,故号襄陵。
宁陵县,紧。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汉旧县。“宁”亦作“甯”。七国时属魏,魏安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邑於此。汉初以魏咎为甯陵君,亦在此。《汉志》宁陵属陈留郡,後汉属梁国,晋属宋郡,改属谯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
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
大棘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宋毕元、郑公子归生战於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壁,即此城也。
氵勺陵,在县南二十五里。《左传》郑子罕伐宋,宋将Θ乐惧,败诸氵勺陵。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
故鄢城,在县南五十三里。汉之鄢县。郑伯克段於此。
已吾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後汉已吾县城,曹公初起兵於此。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於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
策曰:“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基於此。”因以为名。
仇留故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後,遣将仇留伐鄢,以逼豫州。祖逖遣卫策进戍谷北高丘,以御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亳州,护郡。望。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乡一百三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二。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六国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後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军以为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後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郡,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後魏复置南衮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亳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东至东都八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颍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西至陈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黍稷,麻,麦。元和贡〔同〕。
管县八:谯,临涣,ガ,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
谯县,紧。郭下。汉旧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後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皇三年,以小黄县属亳州,大业二年改小黄县为谯县。三年,以亳州为谯郡,县仍属焉。
涡水,在县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
魏文帝祠,在县东五里。初,魏太祖以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於此,春夏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於此宅。
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
临涣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钅至县,属沛郡,後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钅至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後魏改为涣北县。高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神尧尝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改属亳州,武德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县隶亳州。
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嵇康家於钅至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
ガ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秦、汉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ガ侯,即此邑也。魏ガ县属谯郡。後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ガ县,属沛郡,武德四年改属亳州。
城父县,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汉为城父县,属沛郡,後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宋志阙》,而有浚仪县。隋开县十八年,以重名,复改为城父,属亳州。
涡水,西北自谯县界流入。
淝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韦贤封邑。
章华台,县南九里。
高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
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蕲)〔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郡,後魏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涡水,西北自陈州太康县界流入。
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牙乡城,春秋时鸣鹿邑也。
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蒙城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山桑县,属沛郡,後汉改属汝南郡。
魏属谯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後入於梁,梁於此置西徐州。
後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改涡阳为淝水县。武德四年,重立山桑县,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