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二年,改为蒙城县。
县城北临涡水,後魏涡州城也。东魏武定六年,侯景叛,行台慕容绍宗破景於此。
檀公城,本汉山桑县城,宋将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名之。
永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因隋旧县。本秦芒县地,汉不改。後汉临睢县之境,晋蕲县地。隋大业六年,於马甫城东北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於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
砀山,县南五十里。汉高祖隐芒、砀山泽,应劭注“芒,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隐也。
故费城,县南二十里。
真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後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後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乾封元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於此县,遂改为真源县。
宁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地。晋永嘉五年,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死於项,秘不发丧,石勒兵追之,及宁平城,焚越尸於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玄元皇帝祠,县东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德已来,清泉沁涌。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
李母祠,在县东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
颍州,汝阴。上。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乡五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乡六十。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国,楚灭之。秦并天下,为颍川郡地。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魏、晋於此置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於此置屯田。後魏孝昌四年,改置颍州。高齐罢州置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於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移於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陈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东都九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南至蔡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淮约一百里。南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纟二十匹,绵二十七斤。
管县四:汝阴,沈丘,颍上,下蔡。
汝阴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後魏孝昌三年,於此置颍州,北齐废,以县属汝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颍州。
武德初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县皆属焉。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去县百里。
颍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伏於城下。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又东南入淮。
寝丘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孙叔敖将死,戒其子请寝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於颍水北岸筑城。以围汝阴。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宣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丘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
汉为寝县,属汝南郡。後汉加〔丘〕字。东魏於此置才州,高齐文宣帝废州,改置褒信县。隋不置县邑,至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分汝阴置沈丘县。
小汝水,在县北。
颍上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自汉迄宋不改。隋大业二年置颍上县,属颍州。三年,以颍州为汝阴郡,县仍属焉。武德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阴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蔡县界。
颍水,西自汝阴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下蔡县,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按:蔡国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後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後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於今理。武德四年,於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
硖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阳。
淮水,西南自颍上县界流入。
淝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入淮。
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闻苻坚入寇,乃遣龙骧将军胡彬,将水军五千援寿春,既陷,退保硖石,亦此城也。今之县城,在旧城东北十馀里。
邓艾庙,在县西一百二十步。艾为魏将,作陂营屯田,後人赖其利,因为立祠。

●卷第八
◎河南道四郑滑节度使滑州郑州陈许节度使许州陈州滑州,灵昌。望。开元户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乡一百五。元和户八千五十六。今为郑滑节度使理所。
管州二:滑州,郑州。县十四。都管户二万二千。
《禹贡》衮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左传》曰“狄灭卫,卫立戴公以庐於曹”,今州城东北五里白马故城,即卫之曹邑也。卫文公自曹邑迁於楚丘,今卫南县也。卫成公又迁於帝丘。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战国时,其地属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