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黄岩、大鹏众山之水所出,合流至仙崎,乃与杨崎江合。 新崎江。一名仙崎,源出永福之印溪,东流三十里,接西峡江。(上二江在十都。) 黄江。在七、八都。(上三江皆大江之支江也。已上四江俱府城西南。) 沙溪源出分水关,经建、剑而来,下至芋原,与大江合。中有沙壅成洲,故名。 洁溪5源出大鹏、黄岩两山中,与泽苗江合,溉田一十余顷。 陈塘溪源出十四都,萦纡至此入江。岁旱则堰石为坝,以溉民田几三十余顷。旧有桥梁,横于其上。 浯溪源出瓜山之阳,历平坡之北,由仙坂而注于泽苗江。溉田十五顷。 潢溪源出黄岸峰之左,注廷泽浦而西入于江。溉田一十余顷。 桐溪在十三都。流三十里至万安桥通大江。 黄石溪旧名岊江,疑即石岊江之上流也。发源自分关,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峡江。(上七溪俱府城西。) 吴山溪在府城西南。源出永福之印溪,流三十里入西峡江。 苏公井宋提刑苏舜元凿。由丰乐门至安定门,其井有三:一在今盐运司前,一在今西察院后,一在今断事司前;由台门至虎节门,其井有六,两两相对。台门第一井,以铜为底,其水用之漏壶,轻重适宜。建炎四年,郡守程迈悉浚之。岁久多湮,或失其处。国朝成化间,镇守太监陈道复令福州府同知韦济体究浚治,尽复其旧也。广福井在城隍庙内。 金鸡井在乾元寺内。相传昔有牧羊儿常见井有金鸡,久乃闻声,因以名其井。 仙井在黄岩之巅。大石浑成,中有清泉,虽不甚深,而冬夏不竭;岁旱,乡人祷雨多应。 桃源井在桃源山下。其水常溢,虽亢旱不少减。

长乐县
  名山在县北一里许,邑之主山也。上有祠坛,岁旱必致祷于此。 越王山在上十一都6。高一里,周围三十一里。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不利,子弟或为王,或为君,散居南海上,此其一也。 董平山在十一都7。山高而秀耸,一名福山。《郡国志云》:“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获福,因名。又名董奉山。”按《三山》志:“吴先主时,董奉常隐此山,往来南海,以灵丹起死疾,后轻举于豫章之杏林,此山之名遂著。中有董岩,奉常于此炼丹。《闽中记》云:“永福县西北有此山,下有董奉宅。”恐误。 灵山 响石山人行其上,镗然有声,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卫国山在二十都。山形有捍御之势,故名。《三山续志》作“御国山”,又名鱼骨山。(已上五山俱县南。) 冠峰山山中有石如进贤冠,故名。 仙山 五云山相传唐僧道深过此,清昼澄霁,五色庆云旋覆其上,故名。 圣娘山中有天妃宫,故名。(上四山在十七都。)太常山即大斛山。(已上五山俱县东。) 登高山在西隅,去城半里许。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故名。 翁山去城三里,东西有二井。 龟山在十二都之晁石。山形若龟,故名。蔡襄尝经山中,手书勒于石。 白龙岩。在竹林寺后。唐末,甘蔗洲白龙院僧遁于此,故名。 石人峰。在山之西偏,状似人形。 狮子石。在竹林寺后,状如狮子。 白云溪。在山之下。 大山其阳有白龙潭,阴有祥云潭。昔有二龙自演江飞起,白者归山阳,为白龙潭;黑者归山阴,为祥云潭。尝有人于潭侧获卵壳大如斗。 柯林山宋金紫光禄大夫郑诛居其下。天圣中,诛以三礼出身,因名其乡曰乔柯。(上二山在十三都。) 四明山在□□都。其山屹然如削,高列四峰,中有古坛生钓竹,有井水甘如蜜。 龟息山在□□都。8(已上七山俱县西。) 六平山距县一里许,蜿蜒六曲,因名。 雁峰山在严公湖上。 筹峰山《三山续志》作“筹岩山”。高大灵秀,中有黑龙潭及三宝石岩。唐林慎思尝读书于山之石室。(上二山在二十二都。) 炉峰山在二十三都。状若香炉,故名。 棋山在二十四都。西峰顶上有石台,相传昔有二仙于此奕棋,至今台之四旁荆棘不生。宋知县董渊诗:“风际有云多世态,海中无底是人心;可堪更向棋山话,一局闲争古到今!”(已上五山俱县东北。) 首石山《三山续志》作“出首石山”,在一都。山之巅有石岿然,高二十余丈,广数十步,中有泉穴,四面窥之皆见水,故又云“四水石山”。山有时而鸣,古谶云:“首石山鸣出大魁。” 洋门山成化十八年,大雨崩,压居民数十口。 大边山上有龟峰,有石状如龟。 登龙山距县二百步。 龙门山一名翁山,一名半占山。(上四山在二、三都。已上五山俱县西北。) 鸿山在十四、五都。 蓝田山在十六都。 钟门山在二十都,隔大海。相传昔有僧自广南载钟,经此而没,竟不能起,潮退犹或有见之者,山因以名。(上三山俱县东南。) 南山在一都。山势回环,有巨石,状如龟载之物,俯伏其巅。又名登高山。 白岩山在溪湄。状如幞头。 溪湄山中有珠湖。(上二山在五都。) 阮山在六、七都。 鼎峰山在七都。按宋黄榦《龙门庵记》:“山折为二支,东西迭起,仰而相向,俯而相就,卒而交互以相入。梅溪之水,沿山而流,若往而复,若抵而触,若停而滀,莫知其自出,如是者十余里。然后耸为双崖,泻为三滩。崖东滩驶,嵂崒澎湃;露怪呈奇,不可名状。”(已上五山俱县西南。) 龟峰在县南岱边。山内有石如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