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之。五峰在十都。一名莲花,一名云梯,一名品石,一名卧牛,一名仙官。上有仙人椁石。“官”疑当作“棺”。 紫微峰其峰奇秀,下多居民,宅第鳞次。 翠微峰与紫微峰相对。(上二峰在十三都。已上三峰俱县东。) 松石峰在县西北一都。 文笔峰其峰尖圆如笔。 鹳峰山多鹳鹤,故名。中有石窟,贮水虽夏不涸,鸦多浴于其中,又名鸦池。又有一石,击之,其响如磬,又名响石。宋黄景翰居于此。 龙角峰(上三峰在十四、五都。) 龙翔峰在十七都。宋寺簿周芹尝游息于此。又有豹变岩,与龙翔峰对峙,至今二石刻犹存。 灵峰在十九都。上有石洞曰“归云”。宋朝奉陈毅诗:“云道无心亦爱山,雨余时向此中还;而今天下焦枯甚,只恐飞龙未放闲。”又有烟炉峰。(上五峰俱县东南。) 鳌岭在县南十四都。有宋林岊书“鳌岭”二字犹存。 黄弹岭在县西九部。 古烂岭在二十一都。 香炉岭在二十三都。(上二岭俱县东北。) 鹤岭在十三都。宋尚书张镇立碑,至今犹存。 榕岭宋嘉祐中,里人植榕夹道,因名。 魁岭以其为众山之魁,故名。(上二岭在十七都。已上三岭俱县东南。) 石尤岭在县西南五都。 德成岩在□□都9。众山之中,峰峦迭出,中有草堂,唐林慎思读书于此也。有三十六洞天,石刻至今犹存。 三宝岩宋里人刘砥、刘砺避伪学之难,尝居此。(上二岩俱县北。) 西石岩在县东十六都。 稠岩在县西北十里。群山之间,峰峦迭秀,林慎思月楼在焉。 宏源洞在二十一都岩泉院后。 桃花洞在二十三都皇恩寺之东北。 演屿在县东南十四、五都。 百石堰在县西南六、七都。 石在县东南十三都。 石屏在县东隅一都观音寺后。 石船在县东二十三都。 龟石在泗洲院侧。俱以形似名。 仙人梯石有麻姑井,石船,踏之则动。(上二石俱在县西十都。) 麟石在县南岱边山。石状如麟。 闽王禁石在县东北二十二都海际。周围十余丈。石产紫菜,纤而味美。闽王审知时,岁以供贡,禁民私采,今广石澳是也。 石梁在十四、五都。 双髻石在十六都。以形似名。十四、五都亦有此石。 东石在十八都。(已上三石俱县东南。) 中丞石在县西南官道之侧,上刻“中丞”二字。唐潘独坐南归憩此,里人铭之。林婆湖在圣娘山下,故名。 珠湖在溪湄山之绝顶。广袤五亩余,冬夏不竭。相传尝有人于湖中得蚌,剖而有珠,故名。 广石江在二十一都。江上之居民繁伙,多以渔为业。 梅江在二十四都。古云“梅江水,直千金”即此。(上二江俱县东北。) 壶井山在县东南。潮至则没其山。山有井,水泉清冽,可给数百家。潮落则四面皆平沙,沙中多出海错,居民甚利之。 祉溪在县南二十都海滨。源出福清之镜岭,流至小祉,入于海。 获溪在县南十三都。源出大石白龙潭,经演江,东流十二里,达于海。 大溪在县东南八都。源出福清县境,分流至此。萦纡数里,溉田数百亩,至十九都达于海。 苏老涧在县西十二都法涧寺前。宋庆历中,宪使苏舜无经此,临流而乐之,后因以名。 太平港在县西隅。吴王夫差尝于此造战舰,即古吴航头也。国朝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通西洋,泊舟于此,奏改今名。东有十洋街。古谶云:“十洋城市状元来。” 黄龙潭在六、七都。相传尝有巫者之妻,沤麻潭侧,见黄龙首藉其上。巫者以告县官,祷雨辄应。郡志作“黄新潭”。 破石潭在八都。上有抟纱潭,深不可测,尝有以纱一抟系石,测之不至其底。 瀑布泉一在县西十三都光严寺北二里许,一在龟山竹林寺溪会亭之上。义泉在县东二里。宋元祐二年,县令袁正规凿以饮行客,故以义泉名之。 五峰龙泉在十都。相传唐大中间,有二龙戏井,亦名龙井。 龙门二井在县西三里翁山之左右。其制一方一圆。 麻姑井在县东北东皇村。 七星井其井凡七,在仙山万寿道院之西。内一井泉清如玉,宋尚书郑丙书“龙泉”二字,刻于石;一井有井阑井盂。乡人皆取给于此,旱犹河汲溉田;一井在仙山道旁,市民仰给也。 寒碧井与七星井俱在县东南。

连江县
  龙际山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际水夹涧而下,故名。 湖山去县八里。其山超出诸峰,俗称湖山古道场。相传有仙炉飞置其上,邑人立宫祠之,今九天宫即其地也。 西山宋李弥逊归隐于此。(上三山在县北平钦下里。) 覆釜山其顶有石,状如覆釜,因名。南峰石门。南峰之麓,有巨石双峙,道出其中,故曰石门。宋龚况诗:“岫贴松低,羽人闲未归11;苔深琐春色,不放晓云飞。” 玉华洞。巨石相倚,其中深邃。宋洪壮诗:“妙绝天仙镜,飞来佛子家;壶中闲日月,洞里老烟霞。”龚况诗:“石壁古苔衣,夹门双杏枝,山阴人少到,长认鹤声知。”玉人峰。龚况诗:“霞缀衣红浅,烟妆黛髻匀;无言山色里,几度野梅春。”洪壮诗:“谁开云洞锁,放出玉人峰;自有天然态,何劳粉黛容。” 石鼓。石圆如鼓,击之有声。 半月池。以形似名。洪壮诗:“凿破苍苔地,弯如半月边;既能清到底,何必十分圆!” 清阴洞。在南峰石门寺之北。巨石合峙,其下平广,可坐数十人,上有佳木阴翳,故名。林淇诗:“地无可着尘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