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尘埃莫掩门。” 斗牛石。两石如牛之斗。 石鱼涧。涧旁有石如鱼。 五台石。有五石高平如台。(已上俱在覆釜山中。) 金鳌山在覆釜山之右。山形隐然如巨鳌之出海。 两泉山 五马山五峰拱向县治,状如奔马。 矩庾山在覆釜山之西。旧传矩、庾二仙居焉。 荻芦山《闽中记》作“荻芦港”。一名九龙山,下有九龙江。相传秦始皇以东南气王,自江而南,凡山形秀拔者皆凿之。凿此山得芦根一茎,长可数丈,断之有血,因名;并名其水曰荻芦峡,南北通潮。今呼为荻芦港。 南乾山在覆釜山之南。山有仙人棋盘石并足迹。 北乾山在覆釜山之北。有大石,不着苔藓,形如纱帽,俗呼纱帽石。 大坪山在赤沙馆前。山顶坦夷如平地。(上力山俱在县南新安里。)云居山在永贵里。山有石塔,塔旁有云居堂。堂之前有大石如壁,上刻“天上云居,人间仙镜”八字。去堂西北二百步,石上有仙人足迹,长二尺许;又有蛤蚌之壳附于石。北有龟石、莲花石,在山之半,上平下尖,周围有瓣,状若莲花。其石甚巨,附于盘石之上,轻摇则动,力撼之则不动,又名动石。 王孙山下有五人石,俗传有草丛生其顶,则邑人登第者多,否则登第者必少,故又号状元石。上竿塘山在大海中。峰峦屈曲,上有竹屿12湖尾等六澳。 下竿塘山突出海洋中,与上竿塘山并峙。山形峭拔。中有白沙、镜塍等七澳。(上二山在二十六都。)洪武二十年,以防倭故,尽徙其民附城以居。 马鞍山在二十七都。山势逶迤,以达于海,上有双峦连耸,若马鞍山状。 三德山在二十八都。三峰并列,旧名三合,又名笔架。(已上六山俱县东。) 文笔山在县西新安里。其山尖锐高耸如笔,故名。 龟鱼山在安德里。古谶云:“游鱼水上案,须作朝官看;游龟海上来,定出状元才。” 马鼻山形如马鼻,突出海滨。 香炉山其顶如香炉状,上有石,书“粘云”二字。《九域志》云:“昔邑人章寿于此学道得仙,有坛尚存。”又有磨剑石、炼丹井、扫坛竹、石棋盘;又有仙人足迹,长二尺许。宋郑鉴诗:“峙立苍茫紫翠间,疏帘半卷镇长闲;神仙似有祈年术,一缕青烟起博山。”《大明一统志》以“章寿”作“张寿”。 凤凰山或曰昔有朱雀翔集,又曰以形似名。(上三山在保安里。已上四山俱县东北。) 东坂山在仁贤里。旧名归仁里。 张旗山在光临里。(上二山俱县西北。) 福斗山在县东南安庆里。兑峰在县南新安里。 鳌鼻峰其峰秀而特出。 小华峰宋绍兴二十四年,锄夫得一圆石,剖之,中有“小华峰”三字。绍熙元年,建亭覆之,后亭坏,而石今犹在丽江,山因以名。(上二峰在县东二十七都。) 降虎峰在县西北中鹄里。俗传尝有猛虎中毒矢,至僧法诠庵前,若有所诉,诠为去其簇,拊摩久之,数日,疮愈复来,遂相与驯狎,因以名峰。 紫岩在县北中鹄里。其岩高耸,石青紫色。宋潘牥诗云:“昔人自有两赤壁,此地何妨又紫岩。”又云:“何当瀑布山前路,卧看飞流泻石嵌。” 洄口岩在光临里。其岩陟险,下瞰小洄潭,其水萦洄,故名。 宝华岩在清河里。层崖高峭,半出林梢,中有天然石室,尤称奇胜。(上二岩在县西。) 乌石岩在县东南钦平下里。上有百丈泉,飞泉直下,流通财溪,俗呼百丈漈。 白塔岭在县西半里许。王审知入闽时,先锋陈霸先尝追贼至于此。 关山岭在县东南崇德里。 香庵石在安仁上中里。其石甚大,有一孔,人以手探之,则香闻于外,故名。 雷移石在中鹄里。形如覆釜。俗传唐宣宗时,法诠13见绝峰有巨石,欲移其室而未能,乃祷于神。俄而风雷迅烈,石移山下,因坐禅者四十年。(上二石俱县北。) 石马在永贵里蟾步江滨。屹立中流,俨然如马。 刻石在二十七都蛤沙崖。高数十丈,峭立如壁,上刻“刘禹锡过此”14五大字。(二石俱县东。) 月石在县西光临里峰平。其形似月,俗传晦夜有光,故名。 浮州在县东钦平下里。琴浦临江,夷旷可居,屡经洪水不没,故名。 胡蝶案在县南钦平上里万石江心。常没不见,见则有人登魁选者。 洑沙在县治东二里许。15其地旧为溆,后洑流拥沙,遂成平地。今高者为屋,低者为田,盖附郭一圜阓处也。 鳌江在县治南百步许,横亘钦平上、下二里,即连江也。源出罗源县王土溪黄柏潭,怀古桃洲、密溪三派合流至县前,东西环抱如带,东流入海。又名岱江。 利坑溪源出文笔山,逶迤而下,流入鳌江,民田资其灌溉。 竹溪在赤砂馆之东,源出王崎山。其流澄澈,经龙塘而入于海。(上二溪在县南新安里。) 财溪在县东嘉贤下里。发源于陇山漈。流入支塘,灌溉田畴,乡民利之。 周溪在县西清河里。源出安定里冻地山。其水自朱公桥至罗仑渡,入于江。 洋门潭在贤义里。潭水深广澄澈,下注东湖。 五峰潭在仁贤里。潭极幽邃,有灵物居之,岁旱祷雨辄应。潭上五峰耸列,故名。(上二潭俱县北。) 覆釜潭在县南覆釜山之右。 渔沧潭在钦平下里江之滨,古有石刻云:“渔沧天一之门”。 财溪潭高岩耸险,霾雾阴翳,俗传有龙居焉,岁旱祷雨多应。其水下流,入于财溪。 松皋潭在二十六都。俗传有神龙潜焉,岁旱祷雨则应。(上三潭俱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