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者假托而为之欤? 郭山在十二都。上有威镇庙,其神郭姓,故名。 天竺山在十四都。 洪岩山十五都。岩石嵯峨而大。 城山在十六都。山势环抱如城。 卧龙山状如龙之偃伏。 香炉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十七都。) 龙源山在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以上十五山俱县北。) 半月山在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涌泉尊者尝祷雨其上。 晏然山山势巍然,时有云雾拥其上。 三绢山三峰并立,奇秀可观。 留旆山双麓如旆之带。 丽碧山峰峦秀丽,而其山之后,多洁白可爱。(上四山在三十七都。) 桂山旧多产桂故名。山畔古有郑氏居之,又名郑山。雄山山甚高,邑诸山皆出其下,一名大雄山。(上二山在三十八都。) 大半山山势丰隆,下临大溪,又名太湖山。 留相山旧传尝有杨肃者,遇仙对奕于此山。 鸡暮山(上三山在三十九都。) 覆鼎山在四十都。山四围平坦,如鼎之覆。 杨山在四十三都。昔杨肃尝游此山,因名。又名杨子峰。 华表山在四十四都。双峰夹拱如华表状,山之麓旧尝产芝,亦名灵瑞山8。 黄渐山界于同安、南安二县间。山土脉枯瘠,草木不甚荣茂。其麓多产黄菊,又名黄菊山。 象陷山山势如象之隐伏,因名。(上二山在四十五都。以上十五山俱县南。) 武荣山唐尝改县为武荣州,疑因此山得名。 吴亭山上有吴氏墓亭,因名。其下为县学。佛迹山唐光启中,忽夜有光现山上,刺史王潮,令踪迹之,得石,上有巨人迹,长二尺四寸,广半之,今见存山之旁。又有灵秀山,屹然特立,秀丽可爱。其后又有灵秀岩,中有石室,祀宾头卢尊者;岁旱,祷雨多应。 龙山其势如龙,伏而复起者凡九,又名九跃山。按同安县亦有九跃山,其所记形势与此相似,盖二县接界山也。 狮子山状如狮子。(上五山俱在县东三都。) 九日山连跨晋江县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无等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大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趺座四十年。庵今废。 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翻经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罗陀尝翻译《金刚经》于其上。 一眺石。在莲花峰之巅。高广皆丈余,登其上,则四方万境举在目中。故名。 小清凉石。方广丈余,古木数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于此。 石灶、石盆、石碾、石砚四石。皆在秦君亭侧。相传唐隐士秦系遗物也。 自然磉石。圆如弹丸,周围丈余,出于天成。碧玉峡。二石相并,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从事表闻一重浚之,陈知柔为铭。 白云井。泉味甘冽,相传,唐进士傅荀尝旦汲井,见云覆水涌,有龙跃其中,又名钓龙井。(已上皆九日山、延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姜相峰。在九日山之东。唐丞相姜公辅贬为州别驾,卒葬于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隐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张光道诗:“淡淡梨花寂寞春,一声啼鸟隔花闻。高峰影射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莲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开八石若莲花然。宋朱文公诗:“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紫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金鸡山俗传尝有金鸡栖其上。上下有渡。(上二山在一都。) 西山在三都。与佛迹、灵秀诸山相连属,去府城仅有十五里,以其在府城之西,故曰西山。有佛刹十六区,为郡郊胜概。 齐云山在二十都。高与云齐,故名。 双溪山在二十二都。下有双溪夹流。 凤凰山以形似名。 武城山山势矗立环抱,其状如城。一名京峰。(上二山在二十三都。) 御看山在二十四都。其山高下环拱,林木苍翠可爱。 大宇山在二十六都。下有大禹铺,今改禹为宇。 九仰山在二十七都。众山九面环仰,故名。下有石泉院,邑人多于此祈保佑其父母,又名报恩山。 大罗山山高而险,下有小溪,西南与同安县接界,又名灵水山。 象运山以形似名。按同安县亦有此山,盖二县接界山也。(上二山在二十六都。) 囷山山势峭拔秀锐,其状如囷,每风雨雷声多出其下。昔留从效刺郡时,航海者率以此山为标准。岁大旱,祷于山下,雨随至。其坛尚存。 荣第山附山居民子弟多业儒,故名。 蟹坑山山下有坑,产鱼蟹,因名。(上三山在二十九都。) 小郡山山旧多人烟,四民辐辏,如郡邑然,故名。 蔡岭山山之西与安溪县接界。昔有蔡翁者庐于此,常以汤茗给行人,人德之,因其姓名山。 鹅眼山其麓有阜,如累石而成者。宋庆元春,道人陈大受刳其下为洞,名曰开化。 大帽山延袤十余里,山顶巨石九层,亦有如帽者,故名。按同安县东大帽所记形势,与此大同小异,盖亦二县接界山也。 梅花山山多产梅。(上五山在三十都。) 平洋山山下田畴宽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四马山势若马之奔骤,故名。(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云台山五代时,刺史王延彬构别馆于此。延彬尝为云台侍中,故名。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双象峰。 堆美山上有数石堆迭,秀丽可观。 罗水山下有罗水渡。 福泉山中有流泉,又名龙泉山。(上四山在三十二都。) 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为名。其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山下有石高三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