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龙潭庙。 塔口山界南安县。旧名大姑山。 笔架山三峰并立,形如笔架。(上四山在十三都。) 灵山在四十一、二都。山外一呼,崖谷响应,人谓神灵,故名。(已上五山俱县南。) 白马山势若奔趋,过汤洋,耸立一峰为留湾,南唐留从效故居也。 留安山留从效尝居此,因名。 水口山县治水口山也。 龙卧山山势回环,若龙之卧。 石谷山迭石峥嵘,而中盘回幽辽,故名。 谷平山山势平夷,上有田数亩,半衍宜谷,故名。(上六山在十四都。) 乐山周回数十里,时有音乐之声。 昆仑山山势峻拔,盘踞数里,人以拟于昆仑仙山焉。(上二山在十五都。) 万岁山在十五、六都太平寺后。上有一石,刻“万岁山”三大字,磨之不动。 蓬莱山山势回环秀丽,与锦绣山对峙,有金龟桥横截于外,人以拟于蓬莱仙境焉。 马德山旧传有马仙者尝采药于此。(上二山在十八、九都。) 齐云山在十九都。峭拔高耸,时与云接。 翰文山东接仙游县,亘数十里,岗峦回伏,如禽鸟飞舞之状,故名。 谷山界南安县。下有腴田数亩,宜谷,因名。 玉柱山一峰突起,状如玉柱。 石鼓山其山有声如鼓,鸣则天降霖雨。(上四山在十八、九、二十都。以上十六山俱县东。) 贵湖山与德化县贵湖相邻。 文章山宋陈光读书于此,后登进士第,有文章,因以名山。(上二山在一都。) 白岩山在二、三都,山势峻拔,下有白石岩。 雪山在四都,界德化县。岭极险峻,穷冬积雪,连月不消。 陈岩山在六、七都。中峰尖耸,东西二峰屹立,名曰二台,东台之半,有棋局文。又有瀑布泉,飞落数百丈。昔有萧姓者,开路于左,通龙岩、尤溪,凭虚架石,下瞰深涧。过者股栗。 达里山在八都。与马德山相接。峰峦苍翠,障于县学之西,又号笔架山,下有达理仙祠。 碧溪山在十都。下有清溪澄碧,与山相映。 大羽山在十九、二十都。重岗迭障,若鸟张翼。下趋平夷处,始为县治。盖县之主山也。 东平山邑诸山皆险峻,惟此独夷平。故名。 洪步山与陈岩山相接。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 周山在达里山之东北。形势雄壮,绵亘三十余里。(上三山在九、十都。已上十一三俱县西。) 吴田山山顶平处有四十余亩,昔有吴姓者,耕隐于此,因名。 石狮山上有石如伏狮之状。(上二山在十五、六都。) 锦绣山在十八、九、二十都。旧名鬼岫山,宋侍郎庄夏筑墓山麓,光宗更今名。 高岭山在二十都。山顶平夷,超于众山之上。(已上四山俱县东北。) 文笔山在九、十都县学之西。三峰峙立,圆尖如笔。 大湖山在二、三都。峭拔摩空,苍翠可爱。 陈田山在二十一、二都。昔有陈姓者耕于山麓,因名。(上三山俱县西北。) 长安山在县东南十三都。今名小姑。 瑞云岩石屋天成,其形如船。 大池岩山势屈曲。凡九十九峰,前向大池。(上二岩在县西二、三都。) 泰山岩在县东南十三都。宋显应普济大师祖居之地。淳祐间,无为道人辟为岩室。 魁星岩在县西南十一都,与县学相对。宋乾道中,僧觉圆庵于此。次年登进士第者二人。因名。 桃溪在县西四、五都。其源自县西北,南流与山踝水合,过漈溪桥。又有一水由登瀛桥来会,名肥潮溪。又过逵口村,有桥名芳桂,其下为卓埔溪;复有白象坑、达理山、龙堀、马氏山、石漈山,凡五水来会,溪流始大。自是而往,又有苦竹、竭漈头、徐流三水来会,至县东知政桥,流入南安县水江村,历经双溪口,以达于泉州大海。 龙潭在县东十四都。旁有雩坛。 三清潭在县西一都。澄澈,深数丈。 龙窟潭在县西南二都。潭形如龙,不时云腾水涌。(已上三潭,岁旱,祷雨辄应。) 钟山滩滩势险阻,浪涌冲突,日夜水声如雷,即桃源咽喉之处。 山门滩亦名石门滩。(上二滩俱县东十五都。) 汤泉一在县东十四都龙洋桥下,一在县西二十五都真武殿后,一在县西南七都登瀛桥之北。其汤较热,泉源始出,可熟生物。

安溪县
  凤山在坊,乃县治之镇山。又名凤髻山。 双髻山 雪山(上二山在感化里。) 覆鼎山以形似名。 高盖山形如张盖。 高旗山形如旗。(上三山在常乐里。) 鲎山在来苏里。其状如鲎。(已上七山俱县北。) 黄龙山在□□里。又名登高山。上有石如帽、如床几,下为黄龙渡。其东又有三公山,中峰差低如公字,故名。 象山在永安里,界南安县。又名象运山,盖山形如象,故名。(上二山俱县南。) 高田山在长泰里,界南安县。 宫山山腰有□石可坐数十人,石中空如宫室。 旗山山势逶迤,若旗之掩映。(上二山在永安里。) 北观山距县五里。 罗汉山在长泰里,下为罗汉渡。(已上五山俱县东。) 白菊山山多白石,望之如菊。故名。 荷叶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依仁里。) 龙踪山在新溪里。石有龙迹,故名。 石鼓山在龙涓里。旧传有仙人抱一石如鼓置石盘上。下有穴广丈余,又有石如兔,仰首望如鼓,俗谓玉兔望月。鼓上有仙人手抱迹及脐迹。 南斗山在还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已上五山俱县西。) 大眉小眉山在县东北长泰里。与南安县连界。 大帽山上有岩其形如帽。 铁山山产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