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盖欲使之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亦势之不得不尔也。

  正讹(诸山、津渡):一、凤山条下有清水岩一景,注云:灌田百余甲,甲字当改作亩字。又岩西数武,西字当改作南字。又石翁媪一景,注云:在清山岩寺西数武,西字亦当改作南字。一、东港渡原议欲建官渡,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当改入民渡「鸟鼠洲、港冈渡」下。

  补遗(桥梁):同安厝石桥,在港东里八老爷庄东,县东南三十里,长二丈七,宽尺余,本庄往潮州庄经此,同治元年赖泰山造。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一日凤山釆访局生员吴士俊缮本。
 
丁部

  规制

  城池

  街市

  廨署

  仓廒

  营汛

  铺递

  炮台

  险隘

  番屯

  番社

  义冢(附坟墓及养济院)

  钱粮

  学宫

  学额

  学田

  书院(附试院、奎楼)

  义学(附番社义学)

  社学

  祠庙

   城池

  县城,在郡南八十里武洛塘山之南,地属大竹里,旧名陂头街,邑新治也(按邑旧治在兴隆里,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庄大田应之,躝县城者再。五十三年事平,始移建于此)。乾隆五十三年,始建竹城,环植刺竹,编棘为篱,聊蔽内外而已。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倡建四门,分为六座。大东曰朝阳,小东曰同仪,亦曰东便,西曰景华,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门曰郡南第一关。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就六门上增建城楼各一,复于四隅筑炮台六座(东北隅、西南隅各一,东南隅、西北隅各二),外浚濠堑(东面即东门溪,余三面即内濠沟,详见本条下),广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一千一百二十丈。咸丰四年,参将曾元福建筑土墙,高八尺,宽二尺,上无雉堞,周如濠之数,墙外仍植刺竹。光绪十八年,墙圯,李邑侯淦命众业户重修。

  旧城,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邑旧治也。康熙六十一年署县刘光泗筑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东西南北设四门,左倚龟山,右连蛇山。外浚濠堑,广一丈,深八尺。雍正十二年,知县钱洙奉文环植刺竹,围绕三重。乾隆二十五年,知县王瑛曾,就四门侧增建大炮台四座。道光五年,知县杜绍祁再移旧址,舍去蛇山,全围龟山在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五寸,上有雉堞,周一千二百二十四丈,仍置四门。门上有楼,高四丈二尺,东门曰凤仪,西门曰奠海,南门曰启文,北门曰拱辰。又于四隅建立炮台四座,高一丈三尺,今尚完固。

   街市

  外北门街(旧志作武洛塘街),在外北门内,逐日为市。

  和安街(一名翠桐脚街),在内北门内,逐日为市。

  顶横街(一名新打路街),在县署东数武,逐日为市。

  县口街(一名石桥仔街),在县署前,逐日为市。

  登瀛街,在县署东南数武,逐日为市。

  永安街,在西门内,逐日为市。

  大庙口街(一名菜市仔、一名柴市仔),在县署南数武,逐日为市。

  仁寿街(一名三角通街),在登瀛街角南,五方凑集,地极喧哗,逐日为市。

  寅饯门街(一名鱼仔市、一名鸭仔市),在仁寿街东,逐日为市。

  大老衙街,在参将署前,逐日为市。

  中和街(旧志作中街),在寅饯门街东,逐日为市。

  庆安街,在中和街东,逐日为市。

  仁和街(一名草店尾街),在大东门内龙山寺前,逐日为市。

  下横街,在草店尾街东,逐日为市。

  打铁街,在小东门内,逐日为市(以上十五条,俱在县城内,属大竹里)。

  过沟仔街,在大竹里,小东门外数武,逐日为市。

  能雅寮街,在大竹里,县西南十里,逐日为市。

  三块厝街,在大竹里,县西十里,逐日为市。

  旗后街,在大竹里,县西十五里,逐日为市。

  大道公街(旧志作县前街,又有下街仔、南门口街、大街、总爷口街、北门内街等处,今不作市),在兴隆里旧城内,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

  陂仔头街,在兴隆里旧城北门外,县西北十五里,逐日为市。

  顶林仔边街,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里,逐日为市。

  大林蒲市,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里,五日一市。

  仁武庄市,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逢节为市。

  楠梓坑街,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