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里,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三奶坛市,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下午为市。

  角宿市,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逢节为市。

  援剿中市,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五里,逢节为市。

  右冲街,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后劲街,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里,逐日为市。

  桥仔头街(旧志作小店仔街),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逐日为市。

  阿公店街(旧志作竿蓁林街),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逐日为市。

  半路竹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逢节为市。

  五甲尾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五里,逢节为市。

  阿嗹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八里,逐日为市。

  大湖街,在长治里,县西北六十里,逐日为市。

  竹沪市,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逐日为市。

  围仔内市,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五里,逐日为市。

  潮州庄街,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逐日为市。

  嵌顶街,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逐日为市。

  东港街,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逐日为市。

  下林仔边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里,逐日为市。

  枋寮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逐日为市。

  水底寮街,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里,逐日为市。

  新园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逐日为市。

  万丹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逐日为市。

  阿候街,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遂日为市。

  阿里港街,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里,逐日为市。

  右全邑街市凡四十八条。

   廨署(附闽海关、通商、厘金、电报等局)

  县署,在县城内,南向,大小五十间。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建。大堂、二堂、三堂、花厅、幕厅、内室,外则头门、仪门——门左福德祠,门右监狱,门内八房办事所,悉如制。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重修一次,增建水心亭,以验圳水之多寡。咸丰三年,逆匪林恭作乱,焚毁县署。是年八月间,代理知县郑元杰复行修葺完固。光绪十九年,李邑侯淦禀请重修(按县署原在兴隆里,旧城内,乾隆五十三年始移建于此)。

  县丞署,在港西里阿侯街,县东二十里,原在万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县王瑛曾奉文移建阿里港。五十年,复移建于阿侯。年久倾圯,现移住街尾天后宫左,室六间。

  巡检司署,在港东里枋寮街,县东南六十里,原在东港,雍正九年移建大昆麓。年久倾圯,又移赁公馆在嵌顶街,再移旧城。同治十六年,乃移枋寮,屋十九间。巡检胡震建。光绪十九年,被风损坏未修,现租民房居住。

  典史署,在县署左(原在旧治,乾隆五十三年移此)。嘉庆九年,知县吴兆麟、典史谈坤建。道光十八年,知县曹谨修。咸丰三年,知县郑元杰重修。年久倾圯,现存十间(二堂三间、内房三间、外房三间、厨房一间),系光绪十八、十九两年间典史梁调昌先后捐廉重修。

  儒学教谕、训导署,俱在兴隆里旧治北郊,县西北十五里(余见「学宫」条内)。

  南路营参将署,在县城南门内,原在旧治城南,乾隆五十三年移建。大小四十八间(头门五间、门外左右各二间、大堂三间、堂左四间、堂右萧曹祠三间、二堂五间、左右两廊各三间、上房五间、左右两廊各二间、官厅五间、厨房四间),咸丰三年被贼焚毁,四年参将曾元福奉文修葺。光绪十九年,参将叶承辉重修。署前为洗马池。

  下淡水营都司署,在港西里烟墩脚埔,县东北三十里(原在山猪毛隘口,有营盘,环植刺竹,南北二门,设炮台二座。雍正十一年,发帑建。历任武职捐俸重修。咸丰七年,被水冲坏。十年,都司陈光辉重修。同治十年,复遭水灾倒成平地。光绪十一年,禀请移建于此)。光绪十一年,都司郭清远建。大小十五间(头门、大堂、内室及左右两廊各三间)。十八年,被风损坏,都司赵菊初修。

  中军守备署,在参将署东数武(原在旧治参将署前,道光二十八年移此),旧为台募公厅,大小九间,创建莫考。道光二十八年,改作衙署。光绪十八年,守备王得凯修,增建后房一间,凡十间。

  闽海关,在大竹里旗后码头,县西南十五里,屋二十间,光绪十三年抄民房入官。

  厘金局,亦在旗后码头,屋十八间,光绪十二年,武弁吴元德建。

  税务司,在大竹里哨船头(打鼓山麓),县西十五里,屋十四间,同治八年,英商张怡记建。

  电报局,在大竹里哨船头(打鼓山麓),县西十五里,屋十二间,光绪六年,武弁江若震建,驻兵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