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地上之浅土、杂土,为日月诸星所照临,以为五 谷、百果、草木,万汇化育之功,纯土则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铁等矿是也。审此 ,则夫地球之全体相为葆合,盖有脉络以联贯于其间焉。
尝考天下万国名山,及地内五金矿、大石深矿,其南北陡袤,面上明视,每层之脉络,未有不从下至上,而向南北之两极者也。仁等从远西至中夏,历九万里而遥,纵心流览,凡于濒 海陡袤之高山,察其南北面之脉络,大概皆向南北两极,其中则另有脉络,与本地所交地平 线之斜角正合。本地北极在地平上之斜角,五金石矿等地内深洞之脉络亦然。凡此脉络内, 多有吸铁石之气。又尝考天下万国堪舆诸书,图五大洲,凡名山大川,皆互相绵亘至几千万 里之遥,自南而北,逶迤绣错,其列于地者,显而可见也。其内之脉络蝉联通贯,即何殊乎 人身之脉络骨节纵横通贯,而成其为全体也哉!
地震或问地震曷故?曰:古之论者甚繁,或谓地含生气,自为震动;或谓地体犹舟浮海中,遇风 波即动;或谓地体亦有剥朽,乃剥朽者裂分全体,而坠于内空之地,当坠落时,无不摇动全 体而致声响者;又有谓地内有蛟龙,或鳌鱼,转奋而致震也。凡此无稽之言,不足深辩。惟 取理之至正者,而姑论其数端,及其性情之自然者如左。
其一,地震者因内所含热气所致也。盖地外有太阳恒照,内有火气恒燃,则所生热气渐多, 而注射于空隙中,是气愈积愈重,不能含纳,势必奋怒欲出,乃猝不得路,则或进或退,旋 转郁勃,溃围破裂而出,故致震动,且有声响也。正如火药充实于炮铳内,火一燃而冲突奋 裂,乃必破诸阻碍而发大响也。或疑气似不能动地,须知气之力,坚猛莫御,试观夫风初亦 莫非微气所发,积而至干走石、拔树、颓屋、覆舟。夫气之困郁于地,其奋发必力奋而震摇 乎地体,理之自然者也。何足异哉?欲证其所由然,则有二端可以明之。一、震之时率在春秋之月,盖因此二时气最易生也。一 、震之所必在土理疏燥及多空窟之地,以其易容多气。故山崩之处内多洞穴者,其震犹更密 也。若地有空窍向天,而可以嘘散所蕴之气者,则终不致震耳。又海中之岛,亦多震者,因 外围之海水与内所含之硝磺,多致生热气,热气既炽,必发震也。所以本土之人,每多掘井 ,欲其气透而易散,以免地震故也。
大凡地震之或先或后,必久属亢旱或并多风肆暴而致,总之,气之为烈耳。其气为烈之故, 则有三焉。其一,凡地内之有空洞,气既克盈,而又生新气以增益之,势难并容,不胜其郁 勃,而奋力求出,故致震撼也。其二,凡地被寒气侵斗,必自收缩,乃致其内所含热气,自 为流遁,而遂乱相冲击其地也。其三,地内所藏热气,一被外之冷气侵斗,则必退而敛约, 敛约愈极,其力愈长,而质愈稀清;愈稀清亦愈欲舒放而得广所,斯乃摇动触震地体也。
夫震之久暂,首系气势,凡气之厚且多者缓消,薄与寡者速散。次系地势,凡地之疏软者易 开,密且硬者难出,因其久为冲奋,或连或断,而复绩竟致久动矣。其实一动非能久也,凡 致地震之烈气,积在地内,不过数十百丈之深,则遇低洼之处,如江海山谷等,易出而散, 因而震动不越一郡县,或一山谷之地而止。若猛烈之气藏于地内至数十百里之深,则既难发 泄,必致四面冲奋,寻其所出之路,因而震数省之地,致数千里之远也。

山岳先圣论地初受造时甚圆,无深浅高卑之殊,惟水遍围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将居民、物于地面 ,则开取渊坎,令水归之。致露干土,即以所取之土致成山岳陵阜之类。试观海涯无不倚山 陵之足,江河多峡于阜岭之中,大约高山多近深谷,可以验其原生之意也。然造成后,又有 变迁。盖诸国典籍所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所未有者,或新发而始见,是乃地震所致 ,或风力,或水势所成也。若究其山生之为者,不但饰地之观,竖地之骨,直于人物有多益 焉。盖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涌溪泽,或以茂林丛,或以蔽风雪,或以障荫翳,或 以界封疆,或以御寇盗,或以辟飞走之囿,或以广藏修之居,无算妙用。则造物之原旨,以 全夫寰宇之美,而备生民之须耳。今摘天下各国有名高山里数,开列于左:厄勒齐亚国,厄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
西齐理亚国,昼夜喷火之山,名厄得纳,高十三里一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纳里法岛,必个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丈。
厄勒齐亚国,亚多山,高二十四里一百零四丈。
意大里亚国,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
诺尔物西亚国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
亚墨尼加洲,伯纳黑山,高五十五里一百二十丈。
莫斯哥未亚国,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亚细亚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三十一里二百零四丈。

海水之动海水自然之动,止有其一,即下动也。凡外动为强,则非自然可知矣。其强动甚多,其一, 外风所发。风既不一,动亦不一。其二,自东而西。凡从欧逻巴航海,西向而行,则顺而速 ;东向而行,则逆而迟。此动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