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州同。
人物: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为汉丞相。张驯。后汉人。子隽,定陶人,通《春秋》,与蔡邕共定六经,为丹阳太守,征拜尚书。
土产:
置军后,无所贡。

定陶县。五乡。汉县。贞观元年省。今军城是也。太平兴国五年,割曹、单、济、濮四州近军境人户置县,复古名也。定陶故城。今军城是也,西南一隅废。荆城。在县东北二十里。《旧经》云:“按《皇览冢墓记》:‘是战国时魏将龎涓与孙膑相持处。’”孟海城。在县东北三十里。隋贼帅孟海公陷曹州,筑此南、北二城。髣山庙。在县西北五里层阜之上。按髣山,古曹国葬地,连属十五里,髣髴似山,因名。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皆葬于此。汉高祖即位坛。在县南十里。曹南山。在县南二十里。独孤山。在县东北十九里。戚姬。定陶人。汉祖帝略地至定陶,获焉。孝子村。即孟昌宗,定陶人。母疾甚,割股以馈,母疾愈。本定陶古城,此号孝子村。汉定陶恭王废殿基。在县南一里古城内。三鬷亭。在县东北二十里。彭越台。在县东一里。

太平寰宇记卷十四
太平寰宇记卷十四

河南道十四
濮州、济州、单州、濮州

濮州,濮阳郡,今理鄄城县。《禹贡》兖州之域,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故曰帝丘,亦曰高丘。春秋时为卫地。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云:“鄄,卫地,今东郡鄄城也。”按:鄄城,即今理是也。战国时属齐,威王九年,赵伐我,取鄄,卫独有濮阳。秦灭濮阳,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东郡地,在汉为济阴郡之鄄城县。后汉献帝于此置兖州,晋分置濮阳郡,后改为濮阳国,封皇子允为王。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开皇二年,以濮阳属东郡,以鄄城属郓州。十六年,于此置濮州。大业二年,废濮州,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复置濮州,领鄄城、廪城、雷泽、临濮、昆吾、濮阳、永定、安丘、长城九县。五年废安丘、长城二县,八年废昆吾、永定、廪城三县。贞观八年,割济州之范县来属。元宝元年,改为濮阳郡。干元元年复为濮州。
元领县五,今四:
鄄城、雷泽、临濮、范县。
一县割出:濮阳。入澶州。
州境:
东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三百一十二里,西南至西京七百九十五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东至郓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北隔黄河二十里,渡河至魏州一百六十里,东南至兖州三百六十九里,西北至相州三百三十三里,东至齐州二百四十八里。
户:
唐开元户,万七千七百八十三;皇朝户,主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六,客四千二百八十三。
风俗:同郓州。
姓氏:
濮阳郡七姓:吴、徐、房、庆、黄、袁、扶。
人物:
蘧伯玉、史鳅、卜商、记然、隐海泽,与范蠡善。端木赐、汲黯、皆为濮阳人,前奏事,帝不冠不敢视。武帝尝曰:“甚矣,黯之也。古有社稷臣,黯近之矣。”吴质、鄄城人。吴隠之、濮阳鄄城人。为广州刺史,酌贪泉而饮。因为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懐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唐杜暹、濮阳人,为相,五世同居。王元感。濮州人。
土产:
绵、绢。贡。
鄄城县,旧八乡。本汉旧县,属济阴郡。汉献帝于此置兖州。魏又自此移兖州,理东郡之廪丘。晋时属濮阳国。宋无鄄城。后魏重置,属濮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改属郓州。十六年,于此置濮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唐武德四年重置濮州,县又隶焉。
黄河:西自濮阳县界流入,北去县二十一里,又东流入范县界。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晋武帝以皇子允为濮阳王,皆理于此。《述征记》曰:“魏武征徐州,陈宫说东郡太守张邈迎吕布,于时县悉叛,荀彧等保阿、鄄、范三县而已。”尧城:在县东北五里。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新台:在县东北十七里,《诗》:“卫宣公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北去河四里。陈思王台,在县西二里。曹植为鄄城侯,因筑台于此。
临濮县,南六十里,旧五乡。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阴郡。按汉成阳县,今雷泽县是也。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名焉。大业二年,废濮州县,亦废其地入雷泽、鄄城二县。唐武德四年,重置,属濮州。瓠子河,西北自濮阳界流入,北去县二十一里,又东流入雷泽县界。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高五丈。《春秋》:“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杜预注云:“清丘,卫地,在今濮阳东南。”垂亭,《左传》:“宋公、卫侯,遇于垂。”
雷泽县,东南九十里,依旧五乡。本汉郕阳县也。古郕伯,姬姓之国。《史记》曰 :“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今县北三十里郕都故城是也。汉以为县,属济阴郡。晋南迁之后,济阴县移理于此。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